丘宏达一九三六年出生于上海,国共内战后随家人迁居台湾,就读建国中学、台湾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即使同样修习国际法,但马英九说,自己从来没有正式上过丘宏达的课,只算是个「私淑弟子」。但马英九讲话时,从丘宏达最初创办的「政大法学评论」,到丘宏达的其它著作,马英九一本一本拿在手上展示,有些明显看得出已经翻得破破烂烂,足以显示马英九对丘宏达学术地位的重视。
在台美学术界及政治圈,丘宏达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始终坚持用「中华民国」纪年,展现个人的国家认同。马英九讲话时,还透露了另一个小故事。
马英九说,丘宏达不仅认同中华民国,以往回台出席会议,签名时必定在自己的名字下面加注:「中华民国后备军人」。这样坚持,让马英九等学生辈也忍不住开他玩笑:「国家不差你这一个后备军人吧!」但他就是要写上去。
马英九说,丘宏达教授对中华民国保卫钓鱼台的贡献非常大,他的第一篇关于钓鱼台主权的文章,就是发表在政大的学术期刊上。直到今天,台湾政府主张钓鱼台主权的框架,都不脱这篇文章。
马英九也推崇丘宏达在两岸关系上,有开创性的见解。丘宏达教授是第一个提出两岸应该「互不否认对方为政治实体」的国际法学者。马英九说,自己三天发表的就职演说,主张两岸「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就是从丘宏达的观念脱胎而来。
除此之外,一九八九年当「六四事件」发生时,丘宏达义愤填膺,曾经公开发表一篇文章「大屠杀的代价」。文中提到:中共政权悍然不顾国内外舆论与文明国家的最低水准,派军攻击、屠杀天安门广场的人民。在中共当局看来,暴力镇压以学生为主的示威人民就能解决问题;但刚好相反,中共政权将付出重大的代价,政权的合法性可以说是荡然无存,成为一个以暴力为基础的政权,这种政权能长久维持下去吗?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李潼发自台北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