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的报道说,中国大陆学者丁启阵在其博客上指责《背影》一文是“无病呻吟”,文中的父亲“是个不合格的父亲”, “形象又很不潇洒”,应从中学课本中删除,云云。
旅美学者、批评家谢选骏说,毛泽东曾经称许过朱自清;建议把朱自清的作品从中学课本删除,也许可以看作是去毛化的一个迹象:
"朱自清、闻一多这两个人都是毛(泽东)捧过的,被毛封过的神,封神榜上过。对丁启阵他建议把朱自清的《背影》从中学教材中删除,我觉得从政治上来说是非毛化的一个产物。就像前几个月也有人主张把鲁迅,也是毛封过的一个神,把他从中学教材中删除,还有袁鹏飞所作的历史讲坛也是非毛化运动的一个部分。这都是从政治上看;还有一个就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有一个比非毛化更深刻的问题就是代沟的问题,这里显示了一个代沟,社会心理上的一种深刻变化。朱自清的散文是中国比较贫弱的时候在有些人看来朱自清的散文写得处境相当猥琐的一个形象。我们很可怜、感切的这么一种状态。所以在老一代看来觉得很亲切,因为那时候中国就是那样可怜、悲切的状态。现在可能中国感觉自己在大国崛起嘛,走向富强了,怎么还把可怜虫拿来捧得那么高?大家不服气。"
纽约的华人作家董鼎山表示,他小时候读《背影》给他带来的感动几十年来历久弥新:
“我在小孩子的时候,第一天看到那个时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那个时候小孩子年轻嘛,看朱自清的名字永远不会忘记的。你想八十年以后我还记得清清楚楚的记住父亲《背影》。这就所谓‘经典’(classic)就是这个意思。那位所谓学者呢,他懂得什么文学呢?简直可笑,什么东西都不懂。国内搞到这种情况。文学是一种艺术。比方说毕加索画了一个裸体的女人,那一般的人就说这是个裸体的不能看。这个是艺术的杰作嘛,文学也是一样的,我想所有的人都记得清清楚楚地这篇文章,这种文永远会存下去的,怎么可以取掉呢?我听了非常生气。”
《背影》的批评者指责文中的父亲纳过妾,其形象可能会带来不健康的影响。对此,董鼎山表示,看一篇散文作品,主要是看它的文学价值,不要拘泥于政治标准:
“我在年轻当小孩子的时候看了印象之深,就是因为他的文笔、他的文学价值深深地印到我的脑子里。根本不去想有什么小老婆…,这种事情根本不在我的脑子里,就是说里头内容对现在不合适,没有关系嘛,这么说起来现在可以写小说写到清朝的时候、明朝的时候,那个时候女人要小脚,文学跟这个没有关系,文学最主要就是代表一个时代。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红楼梦》,甚至于《金瓶梅》到现在还是古典文学,你不能说因为它的内容很腐化的就不是文学。毛泽东在世的时候一定看过《金瓶梅》,看过《红楼梦》,哪儿有人没有看过吗?所以这种用政治思想来测量文学完全是错的。”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荣誉退休教授郑再发则表示,不能以当代人的规范来要求历史:
“我们现在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古代,那么古代没有一样是对的,哪有一样是对的?”
郑教授对朱自清作品的语言风格给予高度评价:
“朱自清他是一个很少有的一个文字简洁、清楚明白又有美感的作家,跟别人很不一样。我是说他的文字特点,他的感情有他的特点,那种细腻的感情在那么动荡的时代不容易表达,他有。这是我很佩服他的地方那种增一字则太多减一字则太少的这种风格是很少了。现在是整篇文章真正有用的字一百个字里头能够存个二十五个字很不错了。”
丁启阵在其博客上对《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加以非难之后,有网友反驳说,“倘若父亲的形象是一个高大英俊的男人,是否就迎合大众的口味?”不过,如果父亲的形象一定要表现得“潇洒”、“高大英俊”,那不就与以前江青所要求的“高大全”形象不谋而合吗?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