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国官方号召大学生去农村和西部边远的地区工作,却收效甚微。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的报道。
中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创记录的495万,他们的就业形势严峻。湖北省人事部门近日对应届大专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在收回的2560份问卷中,竟没有一个人选择到湖北省农村基层去工作。
中国官方的新华网近日发表评论说,在中国,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在相当多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多年都没有引进一个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增大了城乡差距,大量不能及时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滞留在城市,加大了社会不和谐的压力。文章说,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单纯依靠道德感召是不够的,只有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提供切实有效的社会服务,优化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环境和条件,才能把众多毕业生从就业压力大的大城市,输导到求才若渴的广阔农村,有关部门在这方面还要做很多工作。
现在美国的社会学者刘晓竹把现在中国政府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去,与文化大革命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了比较,
“毛泽东时代叫‘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什么叫再教育?就是洗脑。让他们回归原始,接受专制的统治,这样就浪费了一代人才损失非常大。现在大学生到农村是做为新的,代表先进文化的、新的知识精英参加建设,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中共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去的手段上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也就是说当局还是用‘假拉空’的办法,高唱道德的调子。”
美国三一学院经济学教授文贯中表示,当年中国领导人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并没有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反而给当地农民和城市下乡知青都造成了问题,
“当年‘上山下乡’大概有3000万知识青年,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出于自己的自愿,主要是他们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认为去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另外可以建设新农村。而这些人到了农村却发现能做的事情很少。因为贫困、愚昧并不是靠理想就能解决的,还要靠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制度创新什么的。很多人都很消沉,绝大多数的知识青年都是被迫的,这样的青年就不要说会对农村现代化做什么贡献了。我觉得反而是对农民的负担”
谈到中国目前阻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就业的因素,刘晓竹分析说,
“关键是国家要投入资源,也就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到农村去,他们的工资待遇就会提高。”
文贯中教授指出, 只有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才能改变人力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现象,
“比如说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每年有一个农民邀请我们到他们家去过感恩节。他和他妻子其实都是大学生,受的教育非常好。对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非常清楚。我问他为什么不到大城市工作?他说他在那里生活得非常好。收入要比在大城市高。所以在土地私有化之下,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学问,但如果可以逐渐扩大自己的产业,收入也很高的情况下。当然他就愿意在那儿,不需要共和党、民主党去动员,他们就很乐意在那里生活。”
文贯中教授认为,中国土地国有的制度是造成农村经济落后,人们不愿呆在农村的根本原因。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