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报》说《废都》解禁后“贾平凹如释重负”。看来《废都》一书给这位中国作家协会的理事带来了名气,也一度带来了压力。
旅美学者、评论家谢选骏表示,贾平凹是一个不错的作家。在谈到他10多年前读过的《废都》这部小说的时候,谢选骏表示,《废都》是一部有点超现实主义意味的小说,当初遭禁虽是由于里面的色情描写,但那些描写就算是隐晦的了:
“这本书就是说还比较隐晦一点吧,比什么《金瓶梅》还是差很远了,不是那么直接的,但比现在很多网络上那些那更是差太远了。网络里写的就更厉害。十六年以前还没进入网络时代各方面的禁锢也比较严,现在这种禁锢也很难维持下去了。因为网络的冲击,那些在网上的一些都可以找到,很多网站上都看得到。但是当时我一个总的印象就是说这本书呢,就说好像这些人物都好像是一个画中人似的。它那些事情一看呢就不是在真实的世界中发生的。就好像是超现实的一个东西。就好像是一个象征性的,或者是寓意性的一个东西,一看就带有很大的虚幻的成份在里头。”
杭州作家、批评家昝爱宗认为贾平凹是一个善于制造悬念的小说家,作品的情节性比较强:
“因为他在色情方面的描写,在关键的时候就说‘此处空180个字’,或‘此处空5个字’。有时候他就说此处,他不写了,他用几个格子,空格表示,这种噱头反而促进了他这个书的销售。销售到最后,中宣部认为这本书违禁了,给予查处了,就是禁止出版了。主要还是因为描写这方面男女关系的描写。我们当时看那本书都是感觉到这个书要买的。买的话就是一是冲着他这个一是畅销书,二是作者有这个悬念在里面。但是情节还是比较强的,就说贾平凹还是一个非常水平高的一个小说家。但是我认为他是制造卖点。通过《废都》以后,他的名气就很大很大了嘛。”
大约20年来,一批有着陕西背景的人数不多、但却十分精萃的作家、影视人、音乐人在当代文艺界异军突起。他们把西北风刮遍中国大地,在一个现代的社会张扬着苍凉的魅力,在五光十色的舞台上凸显出黄土地的厚重。昝爱宗高度评价当代作家队伍中的“陕军”:
“在你们知道这个消息之前,我也曾经听说《废都》要解禁了,因为好多作家问新闻出版管理局的人,说这个《废都》什么时候能再版?是吧。这么多年了,你一本书不能禁那么多年。再说贾平凹一个非常正统的一个作家,所以政治上是完全过关的。刚才你也说王蒙也欣赏他,确实中国优秀的、本色的作家还很少。像贾平凹就算一个吧。陕西的还有一个路遥不是已经去世了吗?现在还有一个陈忠实,这三匹黑马就是当年在‘陕军’里面比较突出的三位。现在路遥去世以后,现在就剩一个贾平凹和陈忠实。他们都陕西人,在全国影响都非常大。这些陕西的作家还是挺有作家的本色的,最起码他不是为了获奖而写,而且他在写之前都有突破,而且为了获奖,是最后又给他删节的,并不是他写的时候就自我阉割了。而是写完以后,人家要评选了嘛,说你这个要删节一下,那就好说了,毕竟他那个全本都已经出来了嘛。”
上海《青年报》援引同济大学教授、批评家王晓渔的话说,现在仍有一些书正在以当年查禁《废都》同样的标准被查禁,“这说明我们的审批标准还比较随意”。批评家昝爱宗表示同意这一看法:
“好多没解禁的,你比如《上海宝贝》这本书也被禁了。《上海宝贝》里面也是有类似的描写,到现在都没有解禁。中宣部这帮人就是吃闲饭的,他们本来是不干活的,因为养在那里嘛。比如我刚才说的那个《上海宝贝》,可以说在全球都销量很大,在全球华人圈里面。在中国它就被禁了。就说一个老干部听别人说这个《上海宝贝》里面有那些男女的东西。这个老干部脑子比较左嘛,他说上海宝贝就是上海那些女人就变成宝贝了?就是玩物了。就说,他一生气,新闻出版署就把这个《上海宝贝》给禁了。并不是说中宣部这帮人自己有个标准。他也是听别人的建议,别人的批示,才做出来的。以前不是中央好多领导,老干部有时候退休的,他没事儿听别人一说,他就乱下批示。”
学者谢选骏说,《废都》的解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虽仍没有政治自由,但却有了一些“社会自由”、“生活上的自由”。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