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上周四(8日)逝世后,连日来大批港人在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外大排长龙,向女王表达最后敬意。香港亲北京传媒则发表评论文章,批评香港部分人抱有根深蒂固的“恋殖心态”,是因为“去殖化”工程存在漏洞,警告必须纠正。然而香港人对女王的怀念和尊敬,是否单纯出于“恋殖心态”?
香港曾经是英国最后一个殖民地。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上周四(8日)逝世后,英国驻港总领事馆从周五(9日)中午开始,设吊唁册让公众悼念。有大批香港民众连日以来在领事馆外放下鲜花和卡片,表达对女王的敬意和怀念。为了进入领事馆签写吊唁册,不少港人不惜在酷热下排队4个小时,也毫无怨言。悼念者中包括香港老中青三代,他们都不约而同表达对女王亲切和蔼形象的怀念,赞扬女王一生勤政爱民。
亲北京港媒:香港 “去殖化”工程有漏洞
不过在亲北京港媒眼中,这却是必须纠正的“恋殖心态”。北京驻港最高机关中联办控制的《大公报》周二(13日)发表评论文章,声称向英女王致哀的只是少部分港人,不能代表香港社会主流。文章又批评“反中乱港分子”以及“反华媒体”大做文章,编造港人“对殖民统治时期的美好回忆”,以此攻击《港区国安法》实施后的香港新局面,是为“殖民统治”洗白、抹黑“爱国者治港”。
不过文章又指出,“极少部分”港人仍然存在“恋殖心态”的情况值得关注,并特别提到网上广传一张香港青年“单膝跪地拜祭”的照片,质疑这位可能是1997年后出生的青年,“有何理由行此大礼拜祭”。
文章把问题归因于1997年后,香港的 “去殖化”工程有缺陷。 “回归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完全接受了港英管治模式,没有真正按照回归后的宪制、法律及实际情况进行制度性更替,也就是进行‘去殖化’工程,以至于从公务员、教育制度,到传媒及社会生态,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漏洞。”
不过文章最后指出,随着《港区国安法》及新选举制度实施,有信心“恋殖心态”将得到纠正,强调“去殖民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
历史学者:港府九七后若善治 谁还会念旧时?
“如果香港特区政府在1997年后到现在的20多年间管治得很好,人民安居乐业的话,谁还会记得以前殖民地?” 移居英国的香港历史学者杨颖宇向本台表示,所谓的“恋殖”情意结,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新旧对比之下产生的情感。 “之所以出现这些悼念活动,是当下的管治,和20多年前香港的殖民地管治比较下有落差,因而产生的情绪。这种情况的根源不一定是因为殖民地很好,所以我们去怀念,而是归根于现在的管治太差。人们借所谓的‘恋殖’和悼念,去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不少在港英政府管治下成长的香港人,脑海中仍然刻印着英女王在1975年和1986年两次访问香港时的画面,仍然记得电视台“收台”(节目播放完毕)时播放的《天佑女王》,也曾手执印有女王肖像的硬币和纸钞。然而对于1997年前后出生的香港年轻人而言,对女王的感情又是从何而来?
国民教育能让港青爱国?
杨颖宇认为即使部分香港年轻人不是在英殖时期长大,也会自己翻查香港历史,寻找更人性化、更自由民主的时期,作为参考比照当下。从“崇优” 角度来比较,不同时期的管治高下立见。他认为香港年轻人悼念女王,是自然的“情感和理性的表达”,而这种情感,并不能像北京当下的做法,以“国民教育”来强迫。
杨颖宇说:“国民教育只是强迫学生用正面思维,去理解当下的政治和中国的问题,但不能从感性上触动学生。只是告诉学生,现在香港政治这么差,你也一定要唱好。这样你愈搞国民教育,学生却愈发现问题严重,他们可能会更快觉醒。”
以悼念女王“合法”表达不满
即使英中关系自新疆和香港问题后日趋恶化,在英女王逝世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仍向继位的国王查尔斯三世致唁电,对女王逝世表示深切哀悼;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也前往英国驻华大使馆吊唁,为何亲北京报章却与官方“主旋律”不同调,把香港民众的悼念演绎为“恋殖”?
杨颖宇认为,过去几年,香港不断以各种“不合作运动”,表达对政权的不满,但在《港区国安法》生效后几乎被禁绝。而是次女王逝世,在外交礼节上,北京不能阻止港人悼念,港人正好以悼念女王的方式,“合情合理合法”地表达不满。然而这在北京眼中却是不可接受,因此亲北京报章迅速发表评论,把事件定调为“恋殖”,而非对现状的不满。
流亡英国的前香港立法会议员罗冠聪也在脸书发文,表示港人悼念英女王,正是乘中国无法以主旋律之名打压,寻找异议空间,显示香港人的狡智和灵活。他也特别提到,英国对香港实施的殖民主义,与它在印度、刚果、尼日利亚等地不同,鲜见残暴管治。他建议反对殖民主义者更应理清港人的反应背后代表着什么,而非一味否定他们的情绪。
记者:吕熙 责编:嘉远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