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会小组提137项一揽子法案 反制中国挺台湾

0:00 / 0:00

美国国会众议院中国工作组星期二(20日)推出了《中国工作小组法案》(China Task Force Act),望能形塑美国未来几年的对华政策,为应对中国威胁提出全面的法律蓝图。

由众议院少数党领袖麦卡锡(Kevin McCarthy)及中国工作组(China Task Force)主席、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共和党首席议员麦考尔(Michael McCaul),在20日推出《中国工作小组法案》,将中国视为美国的主要经济和国家安全威胁,并提出了137项立法建议。

“众议院共和党人不仅理解中共复杂的威胁,更透过中国工作小组来提出全面的蓝图,对于遏制中国的危险行为和确保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声望至关重要。”麦卡锡在声明中说。

美国联邦众议员麦卡锡(Kevin McCarthy)(美联社)
美国联邦众议员麦卡锡(Kevin McCarthy)(美联社)

《中国工作小组法案》是一项全面的立法蓝图。麦考尔形容这些法案将有助于指导美国今后几年对中共的外交政策。这项包裹式法案涵盖137个项目以及其他中国工作小组建议的条款,其中有三分之二得到了两党的支持,三分之一以上已由众议院或参议院通过,包含已由众院通过的《推动美国在5G上的国际领导地位法》、《台湾保证法》,以及跨党派的《对抗中共恶意影响法》、《联合国透明与问责法》等等。

由众议院共和党人组成的中国工作小组,在今年9月30日发布如何应对中国威胁的报告。此份报告详细分析美中关系战略,指过去的美国对华政策失败,并为美国应对来自北京的挑战提出政策和立法措施建议。

前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资深主任、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副总裁葛林(Michael Green)认为,现在国会不分党派,皆十分支持有关中国、台湾、香港的法案,尤其在维护人权方面,但行政部门在决策上应更为谨慎。

“但仅为了挑衅中国而做的事情不一定有帮助,而是要以持续性的方式来加强对台湾的支持,而不是只是象征性的。 ”葛林说。

美国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副总裁葛林(Michael Green)(视频截图)
美国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副总裁葛林(Michael Green)(视频截图)

这项包裹性法案中有七部与台湾直接相关法案。根据台湾中央社整理,包含已在众院通过、呼吁美方定期对台军售并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台湾保证法案》(Taiwan Assurance Act);确保美国履行台湾关系法义务、维持美军阻止中国武力犯台的《台湾防卫法》(Taiwan Defense Act),以及指示美国国务卿研拟策略,协助台湾重拾世界卫生组织观察员身分的相关法案等等。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高级顾问葛来仪(Bonnie Glaser)告诉媒体,若中国武力犯台,她认为美国国会必定给予台湾支持。

“(国会)数十年来一直支持台湾,且在今日达到新的高度。其中部分原因是担心中国以及他们在全球破坏民主的行动,当然也包括它对台湾的压力。”葛来仪说。

美国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顾问葛来仪(Bonnie Glaser)(视频截图)
美国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顾问葛来仪(Bonnie Glaser)(视频截图)

星期二,共和党参议员卢比奥(Marco Rubio)与民主党参议员默克利(Jeff Merkley)也共同提出《台湾关系加强法》(Taiwan Relations Reinforcement Act)更新对台政策应对中国威胁,包含设立一个跨部会台湾政策工作组(Taiwan policy task force)、将美国驻台代表升级到经过参议院确认的职位、要求行政当局提出《台湾旅行法》执行进度报告、推动台湾有意义参与国际组织等等。

中国媒体《环球时报》今日在对此的报道中批评《中国工作小组法案》只是“口头承诺”,并指责这项法案是公然挑衅、部分议员试图打台湾牌来挽救自己的政治生涯。美国国防部前官员包士可(Joseph Bosco) 以捷克议长访台事件为例指出,这并非中国第一次对其他国家支持台湾的言论指手画脚。

“中国的流氓行为已经提升到国际舞台,我认为越来越多国家注意到这件事……我们知道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是什么,(两党)宁愿站在一起,也不愿与共产主义、极权专政为伍。我认为中国国的行为非常愚蠢、无常,使印太地区、欧洲和其它地区的许多国家为之抗衡。”包士可告诉本台。

美国大选即将到来,而现任美国国会任期也将于明年1月期满,许多议员呼吁抓紧时机通过相关法案,表现国会的高度重视。尽管中国对于民主的威胁及人权问题受到美国两党关注,包士可却担忧新任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可能不如《中国工作小组法案》预期的强硬,他以民主党人拒绝加入中国工作小组为例,认为两党的对华政策仍有分歧。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陈品洁华盛顿报道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