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区人大提出港府用公帑购买大湾区城市闲置商品房作为香港公屋,引来中国网民大力点赞,认为能助中国房地产回稳。但评论认为,提案可能打破北京对港区人大不涉香港事务的防火墙,影响"一国两制",同时中港建屋标准有很大差异,港府需另花大额费用做质量评估。
中国央媒人民网周四(3月9日)专访港区人大代表吴秋北,报道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发展,特别是填海项目的意见。
吴秋北:"大湾区建设,依托于湾区海域的保护和合理规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大湾区海域资源,将大湾区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一流美丽湾区。"
但有关报道的关注度,不及他建议中央,允许港府用公帑,购买大湾区城市闲置商品房作为香港公屋来得高。吴秋北表示,香港土地少和建筑费高,以港府提倡的"简约公屋"为例子,建一个单位的成本,已超过86万港元,另加每月2450港元的管理费。他表示,如果用同等的价格,已能在东莞、深圳龙华区和佛山等大湾区城市,租用3房的单位。港府可购买大湾区的闲置商品房,作为香港公屋,解决基层市民住房困难的同时,也能推动香港融入大湾区。
中国网民用"重磅消息"形容吴秋北的建议,有网民表示,若港府能买闲置的商品房,能挽救正处在水深火热的中国房地产,要为它点赞;还有网民表示,如果港府带头在大湾区购房,中国楼市的春天真的来了。
评论:港人大建议动用公帑在大湾区购房 打破北京禁港人大涉港事务限制
熟悉中港制度的时事评论员刘锐绍表示,虽然"一国两制"越来越不被重视,但港区人大代表至今不能在港设办事处的规定,与北京不想港区人大太过干涉香港内部事务有关,以保护"两制"。这次吴秋北的建议,涉及港府财政运用,是改变了相关的限制。
刘锐绍:"刚回归时,北京不希望港区人大发言,引起大家以为人大干预特区政府。但是提议特区政府,在大湾区买房子,把香港一部分资源,拿去巩固大陆房地产,拿行政的力量来影响,从特区政府这个两制的角度来看,最低限度效果和包装,都适得其反。"
翻查资料,吴秋北早在去年特首李家超发表施政报告前,就曾提出相同建议,但不被港府采纳。这次以人大代表提案,是否受中央指点,向港府施压,刘锐绍相信有其它目的。
刘锐绍:"大家可以看到,北京对香港政府这个管制,是直接下指示,只有香港政府想尽办法落实,没有抗拒、不听话的可能。所以通过其他的渠道,对特区政府施压这个可能性不大了。这个反过来是不是有一些建制派的人大或者政协代表,自己觉得这个建议,符合北京的需要,通过这种渠道,以增加自己的政治本钱,这个可能性反过来是比以前增加。"
评论:中港建屋标准差异大 港府需另斥资做质量评估
房屋委员会是负责兴建和管理香港公共房屋的机构,担任房委会成员多年的李永达对本台表示,港府内部多年前曾研究在中国购房作公屋的可行性,但涉及太多技术问题,以及发生意外时,如何跨境处理等,他认为吴秋北把问题看得过分简单。
李永达:"吴秋北的计算方法是过分简单,不只看表面的价格和租金费用,中国的建屋标准与香港不同,你没有办法要求他们按照香港的标准做事。如果要采纳吴秋北的建议,不能马上买和租用单位,我肯定港府要自行找一批工程师和测量师,花很长的时间和金钱做质量评估,因为中国的房屋质量,很多是取决于是哪家发展商,这些中国制度上不完善的问题,港府很难处理。"
曾任多年立法会议员的李永达表示,在法律上,严格规定港府如何使用公帑,使建议更难落实。
李永达:"中国现在面对的一大问题,是房地产的成交量过于低迷,如同一潭死水,如果港府愿意付几百、甚至上千亿港元,5年内购入1万个单位,有助华南和大湾区的房地产市场回稳。但问题在于港府的公帑这样使用,是否合适?"
他表示,透过资助非政府团体,在大湾区推动养老或年轻人宿舍等计划,港府用一次性的拨款协助,建议才有望落实。
记者:陈子非 责编:陈美华 梒青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