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逝世的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查良镛,生前以金庸为笔名,共创作十多套武侠小说,广受欢迎, 后期在政界也有影响力。有人认为他就好像笔下“笑傲江湖”的令狐冲,凡事随心而行,既成为第一个获邓小平接见的香港人,也曾因为看见“六四”屠城画面而洒泪,不过查良镛就香港民主进程所提出的方案,却曾经引起广泛争议。
查良镛逝世后第二天,他生前好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通过官方微博发悼词,又说了这样一句话: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
马云和查良镛相交接近20年。据马云表示,阿里巴巴18个创始人当中,绝大部分都对他创作的武侠小说特别喜欢,认为充满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和侠义精神。
查良镛笔下的角色每个都个性鲜明,也有评论指他的武侠小说是政治寓言。现实中,查良镛年轻时曾在左派报章工作。他承认自己对共产党曾有很大寄望。
查良镛: “但到一个转变,等到它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 我就对它很失望很失望。”
他创办的“明报”在上世纪60年代经常公开反对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当时他曾被香港左派分子严厉批评,甚至收到死亡威胁。
邓小平重新掌权改写了查良镛的政治命运。1981年7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身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单独接见查良镛,成为获邓小平接见的首位香港人。
香港时事评论员桑普形容查良镛具有文人精神,希望透过仗义执言改善当局施政。
桑普:“他是希望中华复兴能出现, 他看到毛泽东没有办法做到的东西,他可能从邓小平处获得一显身手的机会,绽放出“不写小说,只做政治”的金庸。当然引起了很大争议。”
查良镛获邓小平青睐后政治变得保守
上世纪80年代,查良镛获委任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提出所谓的“协调方案”,建议香港立法会分阶段发展普选,第二和第三届特首由800人选委会选出,引起民主派不满。“明报”发表社论为方案辩护,触发大批高校学生到“明报”报社门外抗议。
桑普:“金庸从来不是一个民主派人士。他提出以委员会来选举特首是相当保守。当时的金庸也是硬撑到底,绝不妥协。当时全香港的人都是非常的失望。”
1989年六四事件使查良镛在镜头前留下眼泪辞任草委,当时他表示,没有信心北京会让香港落实普选。
查良镛:“如果你要争取很大很大的民主,他或许也会答应,但实际上将来我个人不相信,他们真的会做到。”
后来他和北京的关系再度改善,曾获中方委任为特区筹委会成员。
时事评论员刘锐绍则形容,查良镛为人“知所进退”,虽然想看到香港有民主,但知道北京的界线后,也不会作出坚持,会考虑官方的接受能力。
刘锐绍:“八十年代之后,他的身份从绝对的反对派慢慢变成被统战的对象,尽管他很理智很聪明,不会完全被统战过去。我不排除他考虑利用被统战的身份,来为香港做一点事情。”
曾出任基本法香港草委的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表示,查良镛就香港特首及立法会选举事宜提出的方案曾一度让他感到失望,但现在却有不同看法,不排除查良镛熟悉共产党,明白他们的底线在哪儿,强调查良镛是他和已故的民主派元老司徒华以外,最愿意为香港人争取民主的草委。
特约记者:高锋 责编:胡力汉/嘉远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