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晋议员苏嘉豪:香港日渐“澳门化”

澳门新晋民主派立法会议员、“新澳门学社”副理事长苏嘉豪,周日(10月22日)以“澳门化”形容香港,指过去5年, 当地立法机关监察行政机关的权力削弱,执法和司法人员的中立性、以至言论自由,都出现倒退。不过有澳门政治团体认为,港澳两地历史背景有别,不宜相提并论,把复杂政治问题简单化。

26岁的苏嘉豪是澳门最年轻的立法会议员。他周日在香港出席街头论坛,讨论澳门民主前路时,形容香港过去五年被“澳门化”。

苏嘉豪周一(10月23日)对自由亚洲电台,解释自己心目中“澳门化”的定义。

苏嘉豪:“行政主导的整个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对于立法机关,或者是司法机关,对于一些大的案件,公众还是有很多质疑,到底是否完全根据司法判决。我们的立法机关,基本上对行政权的监察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澳门市民都觉得,行政主导就是行政霸道,它们完全控制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苏嘉豪在台湾求学期间, 积极参与当地社会运动,包括参与台湾太阳花学运。香港占领运动期间,他也来香港声援占中者,也因此被大陆官媒批评为“独派”。他认为,梁振英出任香港特首的5年间,香港的人权和各种自由都出现倒退。

苏嘉豪:“没法想象,我们也会担心, 澳门人会不会被香港政府以各种背后的政治理由拒绝入境。传媒的新闻自由也每况越下,包括学校的学术自由、公务员的政治中立,各个方面都让我们看来很熟悉,一步一步在收缩空间。我们看到香港似乎也是朝着这个(澳门的)方向在走”。

司法独立被视为香港成功的基石,但在苏嘉豪眼里,近年基石出现动摇。

苏嘉豪:有些司法人员参与过政治活动,对一些政治事件也表态过,他们在出任司法人员时也可能面对要审判政治人物。公众有强烈理由关注和质疑,到底这些司法人员有否延续香港过去优良的司法独立。

澳门议政团体“传新澳门协会”理事长林宇滔却指出,1967年发生在香港的暴动,损害了香港人对中国的归属感,同样是暴乱,1966年的澳门“一二三事件”,却巩固了左派势力在澳门的影响力。

林宇滔:“经过那次(一二三)事件,比较亲中的传统社团,成功的得到居民的支持,接着下来,他们顺应潮流, 加强对居民的服务。澳门华人的管治权,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由一些传统社团包办的。到回归之初,其实这些社团在澳门大部分居民之间,声望很高。历史因素使得整个澳门社会对中国的归属感是比较强的”。

他认为,外界不应把过去几年香港社会出现的一些变化,简单归纳为“澳门化”。尤其英国殖民管治香港期间,把英国的管治架构植根香港,相反澳门却未能完全承袭葡萄牙人的管治理念,尤其司法人才的培训,就明显不足。

林宇滔:“我们以前根本没有雄厚的人才,配合司法发展。回归前的过渡时期, 我们只有很短时间去培训本地司法人员,导致我们的法官都很年轻。他们对社会整体的阅历是比较薄弱的。这是澳门司法水平或(大众)对司法的信心不太高的一个原因”。

特约记者:高锋 责编:石山/寇天力 网编: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