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修改教科书鸦片战争内容 淡化清政府闭关锁国

香港政府近日发布教育改革方案,宣布将通识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而当地中学二年级中国历史科将采用新课程大纲。港媒日前报道,新版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阐述作出重大修改,突出“英商输入鸦片”,而淡化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内容。那么,香港“重写”鸦片战争历史意味着什么呢?

本月初,香港通识科教育改革方案公布。香港教育局向当地中学发函说,通识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其核心内容将由香港、国家和当代世界这三个主题组成。有舆论认为,港府修改这一科目与香港近几年发生的“反送中”运动有关,当局感到很多学生在这场运动中表露出了“反中”、甚至“港独”情绪,于是决定强化学生的爱国教育。

香港书店中陈列的部分“通识科中学补充教材”(金蕊摄影)
香港书店中陈列的部分“通识科中学补充教材”(金蕊摄影)

鸦片战争描述大变样

香港《明报》日前报道,他们翻阅的三本已向教育局送审、尚未正式推行的新版中学二年级中国历史科教师用书显示,它们对鸦片战争背景的描述发生了重大变化。

报道指出,旧版教科书没有提及鸦片对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而是突出清朝闭关锁国、限制通商、林则徐禁烟等等,最终引发战争。而新版教科书直接从“英商输入鸦片”说起,并强调虽然英国对清廷实施的贸易限制感到不满,要求后者改善通商条件又不果,但这些问题与鸦片战争爆发没有直接关系。

美国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执行主席陈奎德表示,鸦片战争是中国命名的,而当局长期将其定性为一场“道德战”,但国际学界的主流态度与此大相径庭。

“英国人当时希望和中国通商,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鸦片在这起事件中并没有起到核心作用,而是通商自由能否被清政府接受,但清政府拒绝了,后来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要放在这个基本背景上来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的一个教学板块对鸦片战争有如下的解读:18世纪,大清帝国达到顶峰,中国是全球经济中心,中国商品成为了欧美人追捧的对象。受贸易不平衡影响,西方国家的大量银锭流入中国,因此它们引入了鸦片作为一种贸易品来逆转银锭外流。中国在广东发起的禁烟运动最终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方在这场战争中惨败,大清帝国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首个“不平等条约”,包括割让香港岛。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试图进行改革,在保留中方价值观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理念和技术,以更好地应对西方的军事和政治挑战,但改革无果而终。

历史有“正确”版本?

中国宪政学者陈永苗认为,鸦片战争的背景有多种解读,其后果也绝非中方宣称的“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简单。

“对大部分人来说,中国的国门就是鸦片战争打开的。国门打开意味着外来势力的进入,而人心就开始涣散了。此前国门没打开的时候,国人只能跟着清政府走,人心也相对单纯。”

不过,在香港近年来大力贯彻爱国教育的背景下,对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不同解读,已经成为高危活动。一年前,香港啬色园主办可立小学常识科老师因在教学过程中,指出英国是为了消灭中国内的鸦片而发动战争的,同年年底被取消了教师资格。针对香港教材中的意识形态问题,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此前表示,教育不可以成为“无掩鸡笼”,出了问题就一定要处理。

中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近日发文说,香港在2009年正式实施新高中课程,设立了“通识教育科”这个必修科目,而当地教育局却并未指定教材,这导致未经审查的通识书籍得以进入课堂,部分教材出现了“曲解政治“的内容。文章说,通识科改革是香港教育“拨乱反正”的第一步。

陈奎德认为,这场课程改革是北京当局“全面接管香港”的一部分。

“中共现在想把香港的教育制度从国际体系中拉出来,把它拉进中共控制的那一套鲜有真相的意识形态和历史叙述中去。”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上月底表示,北京将全力支持港府的相关课程改革。他还说,建立健全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是培养香港青少年“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必然要求。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家傲华盛顿报道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