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中国政府「不作为」才是市场成长新动力

周三发生台湾政治大学教授童振源发表评价「习朱会」的文章后,原订访中行程遭拒,外界质疑为北京「杀鸡儆猴」。北京「杀鸡儆猴」效应周四立竿见影,中华经济研究院在台北举办的「从深化改革探索中国大陆下一波成长新动力」的研讨会上,多名学者分析中国经济创新转型困境,触及到习李政权作风时,出现了「点到为止、欲言又止」的「自我言论审查」现象。

中经院大陆经济研究所顾问傅丰诚从中国的三级产业占GDP比率、内需结构比率、资本帐及贸易盈余占GDP比率等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退的诸多迹象,和贫富差距与贪腐严重的现况。

傅丰诚指出,中国经济成长乏力的根源主要有三点因素,包括人口及其流动问题造成的萎缩性衰退、体制和流程扭曲造成的挤压性衰退,以及服务贸易失衡与资金外流造成的漏损性衰退,而改革会与既得利益阶层产生冲突,则是一大难题。

傅丰诚说,中国可以维持扩大他「大国」的影响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能不能变成一个「强国」就不一定了,那强国就必须要「创新」。他认为中国的潜在优势包括发展大规模基础建设的能力、经验和队伍,像是「一带一路」、高铁技术输出等,就是利用他内部「中国式的创新」发挥国际影响力。

至于中国的潜在缺失部份,傅丰诚在简报内容中提到,僵化的意识型态及思想管制是创造的大敌。傅丰诚说:「这个、这个东西我就、我们的同事说不要讲太多话,这得罪大陆,我觉得他这个集权社会下面意识型态的控制,甚至连一个大学都不能开放,我觉得这是他最后未来要变成一个创新社会最大的一个桎梏。」

中经院助研究员刘柏定则从「政府角色的观点」进行报告,他提出中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出现几个问题,包括政府掌控关键性要素市场,例如资金、能源、矿产、传播、讯息、运输等,都属国有企业掌控,制度方面,中国的土地、户籍与金融制度,也受到国家高度管控。再者是中国的政策与管制措施随意性高,例如计划经济思维与流官制,造成了「政随人转」的现象。

他举例像是反垄断、六十二号文等政策,刘柏定说:「那这两个(政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都是对的政策,但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些政策的实施非常的突然,而且缺乏沟通及透明度的过程,这说明了政策随意性高,使得企业没有办法面对比较稳定的未来的前景预测。」他还指出,由于纪委、政法委和公检法都来自于同一权威,即「党政一体」的制度,这使得政府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仲裁者。

刘柏定总结评估中国经济成长动力时即表示,「政府与市场关系」这部份是最具有开发新成长动力的潜力,但主要涉及政治层面对产权保护的效果,目前还没看到,未来仍须观察经济走势和改革效果而定。

刘柏定说:「其实我们刚看的都是跟政府有关的,但中国大陆过去发展很多重要的制度的创新,事实上是来自于政府不管的地方,那最近所谓互联网相关的一些现象的产生,或许是政府如果对它消极一点、或者是对它宽容一点,或许是政府可以给的对市场保护的关键。」

刘柏定含蓄指出,在中国,制度及政府控制不及之处,才是寻找新动力的好地方,而政府的「不作为」态度,则是市场发展新动力的关键。

(特约记者:夏小华;责编:胡汉强/责编: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