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冲天》重现抗日血泪 烈士家属:历史真实性改变不了

0:00 / 0:00

在台湾,描述中华民国对日抗战期间空军英勇夺战纪录片的《冲天》周二首映。对于北京将举办九三抗日胜利大阅兵,意图争辩抗战是谁打的,被誉为「空军战神」的高志航烈士次女高友良接受本台采访时强调,历史的真实性改变不了,有这么多历史照片和纪录为证,不必争那个,大家的心都是雪亮的,如果北京九三邀请她,她也不会参加。

在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出品的《冲天》纪录片,描述中华民国对日抗战期间,空军英勇奋战的事迹,当年空战中使用的经典机型,如霍克三、伊十五,以及著名的P40飞虎队战斗机,都在这部纪录片中重现。

总统马英九致词时指出,国史馆统计,抗战八年,中国受日军空袭将近一万三千次,投下炸弹约二十五万枚,炸死民众九万四千余人,炸伤十一万余人,炸毁建筑物约四十五万栋。中国空军击落和击毁日本军机九百一十四架,击毁地面敌机六百一十架,四千多人牺牲,绝大多数是二十多岁的年轻飞行员,幸存者如今年龄也接近或超过百岁。

马英九说:「《冲天》也采访当年中华民国的飞官、年龄最大的是一百零二岁的李继贤中尉,这是一段非常珍贵的历史记忆,刚好,李伯伯是我爸爸的朋友,他女儿跟我在小学同学,我以前不知道他这么伟大,后来知道他原来也是飞虎队的,对他增加了很多的敬意。」

马英九还说:「《冲天》除了介绍飞行员之外,他从飞行员的女性家属来看历史,比如说民初的才女林徽因,她的弟弟是飞行员,台湾文学大师齐邦媛教授,还有号称『空军四大金刚』之一的刘粹刚少校的太太许希麟,从她们三个人的角度来看历史,会非常的不一样。」此外,《冲天》的监制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以及担任旁白的金士杰,和参与配音的张艾嘉,也都是空军飞官的家属,意义非凡。

马英九提到,八一四空军节起源于一九三七年八一四空战。他说:「卢沟桥事变之后,八一四的空战,当时日军派遣轰炸机攻击中华民国的杭州笕航空学校,我们就派出空军高志航大队长率队升空迎击,虽然面对装备上的劣势,还是成功打下了日本六架军机,那是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一个多月,对于人心发挥了振奋的效果,实在是无与伦比。」

纪录片中,高志航的次女高友良回忆,小时候看到有飞机飞上天空,就觉得上面坐的都是「爸爸」,后来才知道,其实上面的飞机不一定是爸爸驾驶的,印象最深的是,爸爸解除任务回到南昌的家时,她就坐在爸爸的腿上,替爸爸脱靴子,那是她认为最幸福的时光。

主办单位也邀请多位抗战亲历者和空军眷属一起看纪录片。高友良接受本台访问表示,她一边看片子一边掉眼泪,这不是她爸爸一个人的历史,是整个抗战的历史,整个空军的牺牲。高友良说:「我爸爸不过是第一个打下日本飞机的人、第一个报仇的人。」

高友良提到,她的亲生母亲是俄国人,很爱父亲,但因为那时国家有个政策,领兵官不得娶外籍妻子,母亲为了让父亲完成飞行的志愿和报国的志向,牺牲自己离开了父亲。高友良还说,父亲殉国的时候,她才将近六岁,人家问她,妳爸爸没有了妳知道吗?她说她知道爸爸死了,因为家里放着一只棺木,里面就躺着父亲,继母当时还怀了妹妹,弟弟则在一旁跑来跑去,她自己很懂事,不吵不闹。

散场时,一名空军眷属、九十多岁的老奶奶走上前跟高友良打招呼,直说今天看到伟大的空军英雄的女儿,好光荣啊!高友良则对本台坦言说:「我今年八十四岁了,在我们那个年代,爸爸、父亲就是一个家庭的主,爸爸没有了,一个家也就碎了,所以说我们那个时代的孤儿寡妇是很可怜的,我情愿有一个爸爸、我不情愿有个破碎的家。」

对北京将举行九三大阅兵,意图争「抗战是谁打的」历史诠释权,高友良说:「这是历史嘛,随便他们怎么讲嘛,到底历史的真实性是改变不了的,有那么多人经历过、有那么多史记、有那么多照片,你说这个胜利是谁打下来的,我们不必去争这个嘛,大家的心都是雪亮的。」

九十四岁的罗德隆,是当年美援时的中美混合团飞行员,他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我整个回到大战期间的情况,因为我参加抗战比较晚,我出任务一年抗战胜利了,看到老前辈们前面的辛苦、艰难,现在看到影片特别深刻,我是晚期参加空军的,我参加空军一年抗战就胜利了嘛,我参加轰炸日本人轰炸了十二次。」

罗德隆说,早就知道前辈们的故事,今天看了还是很亲切、很感动,像他这样老命留下来的,是运气好。罗德隆说:「当时日本的高射炮很厉害,你要轰炸目标的时候你不能动啊,日本高射炮打你你也不能跑,你要轰炸人家不能乱跑,他打你你没法跑,打到你你倒楣。」

今年满百岁的金英,抗战时是航空班教官,担任《冲天》旁白的金士杰,就是他的儿子。金英说,今天竟巧遇以前学生的妻女跟他相认,很难得也很高兴,他希望年轻一辈不要忘了八年抗战的历史。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夏小华 台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