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政府高调宣布以福建省作为融台试点,包括向台湾人赴闽就学、就业、生活提供优惠措施。台湾陆委会就此回应表示,这是中方一厢情愿的做法,并试图借此提振其内部经济。
中国政府在12日晚间,发布《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
中国国新办14日召开一个多小时的记者会,加强阐述所谓福建惠台21条措施。福建省委副书记罗东川表示,福建正在研究怎么样让台胞居住证的应用场景、便利性等方面达到和大陆身份证一样的程度,“使用起来要一样方便。”
【闽台一体化 ”统一“自说自话?】
— 自由亚洲电台 (@RFA_Chinese) September 14, 2023
中国将制定“特别”政策措施放宽台湾企业进入福建。 pic.twitter.com/M0PX14Xnsf
官员:推动台胞居住证达到大陆身份证程度
罗东川说,福建已经开放36所高校对台招生,福建也是唯一试点开展高校单独对台招生考试、依据台湾统测成绩招生的省份。目前,在福建就读的全日制台生占到全大陆的1/6。当地还推动70多所高校与台湾11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协议,达成了200多个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4万多人。
罗东川还表示,福建已直接采认台湾职业资格45项,累计吸引赴闽实习、就业、创业人士超过4万人。在便利台湾人赴闽生活问题上,罗东川表示,福建推进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畅通台胞参加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办理住房公积金和保障性住房申请等管道。
身为福建人的中国国台办副主任潘贤掌以闽南语说,“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他表示,此举目标是在福建全省基本建成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福建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先试作用。
厦门、福州、平潭率先试点 加快向金马通水通电通气
中国发改委副主任丛亮表示,将指导厦门、福州两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等条件好、优势突出的地区“率先试点,以点带面”。例如加快厦门与金门通电、通气、通桥,支持金门共用厦门的新机场;支持马祖居民在福州享受当地居民的待遇;继续推进福州与马祖通水、通电、通气、通桥相关的工作等。
罗东川透露,福建向金门已经供水5年,累计供水近3,000万吨,现在保持每天2万多吨的供水量。中方官员还提及,今年已有2万多名台湾人赴闽参访交流、寻根谒祖,展开“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福建省现有台企超过1万家,实际利用台资超过320亿美元,闽台贸易额累计超1.4兆元人民币。
就此,台湾的国策研究院资深顾问陈文甲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指出, 相关措施是5年前的2018年3月,中国推出所谓惠台措施三十一条的延伸,只是当时是中央国台办下令,这次下放给福建省台办。
学者:旧瓶新酒 矮化台湾
陈文甲说:“用省对省,表示台湾是他们的一部分。福建是一个省,台湾也是一个省,有矮化台湾的用意。”
陈文甲指出,北京以惠台措施作为软手段,硬手段则以军机军舰扰台施压、灰色地带冲突,和法律、舆论、新闻等三战,软硬兼施:“对台湾企图从和统走向融统,和统就是一国两制、九二共识,融统就是两岸一家亲。”
陈文甲强调,中国《反间谍法》上路后,许多外籍人士不知红线在那,担心被消失。中方释出所谓惠台措施,又对台湾进行三战威吓,没有同理心、高度的政治智慧对待台湾,台湾人怎会埋单?
曾实名反对习近平专制的滞台前陆生李家宝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指出,中方以为统战成功,实际是失败。中方大肆招待住在台澎金马的台湾人到中国进行“红色景点”旅游宣传,但他一位金门朋友却因了解实际情况后,越对中国失望。
李家宝说:“他回来之后跟我说,最大的感受并不是说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有多好,反而是在中共统治下的日子太苦了。他的原话是,在西安当地的民众每个月才赚约一万台币的情况下,但当地的物价跟台湾是差不多的。这是中共统战失败很典型的案例。”
前陆生:由民主自由之地进入专制极权社会难
对中方吸引台生赴闽就学就业,李家宝说,此举短期可能有吸引力,但不会转变为长期的影响。有些台湾同学去中国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地就学,待得愈久就会发现跟台湾不一样,教室有监视器,网路被屏蔽。
李家宝说:“当地怎么这个不能说,那样不能说?怎么很多事情都怪怪的?特别是中国社会言论逐渐紧缩趋势越明显。有同学在IG发‘台湾是一个国家’,被学校同学搜到IG后把他给举报了。这种案例其实也有很多。”
陆委会:中方意在吸纳台湾资金、人才提振其内部经济
台湾主管两岸事务的大陆委员会指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意见”是中共“二十大”以来,对台单边设定的“融合促统”统战作为的一环,将既有政策及措施加以汇整,试图以“同等待遇、经济利益”为掩饰,拉拢诱引台湾民众、企业赴陆融入其制度法规规范,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完全是中共一厢情愿的做法。
陆委会指出,中国大陆经济低迷、消费不振、青年失业率飙升、大型房地产商相继出现财务危机、金融体系面临系统性风险、企业经营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这些所谓惠台措施显然企图要吸纳台湾资金、人才赴陆,借此提振其内部经济。
记者:夏小华 责编:许书婷 何平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