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举行首届“生态米博览会”,在每一颗稻米背后都有一段对环境友善的动人故事,希望唤醒更多人对农田永续及生态保育的关注。
台湾举行第一届“生态米博览会”,展售包括“瓦拉米”在内的14款取得绿色保育标章的“生态米”,农友选择以友善环境的方式栽种,过程中并保育了石虎、水雉、大冠鹫及彩鹬等各式野生动物,希望借由消费者的支持,引导更多农民改变生产行为。
林务局局长林华庆表示:“大家都只知道说,我们经常吃的米饭是从稻田里来的,可是很少人知道说台湾的这些水稻田,是台湾陆地最大面积的湿地环境。”
他说,受稻作面积减少与农田休耕的冲击,多数农田为了提高产量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长久下来,许多原本生活在稻田湿地里的动植物都已经濒临种了;而“生态米”指得是友善耕作方式,并兼顾生物多样性所生产的稻米。
例如,来自花莲南安部落的“瓦拉米”,是由无污染的拉库拉溪灌溉,布农族农友林泳浤表示,一开始为水鸭、金宝螺的侵袭而苦,后来发现水鸭能帮助翻土,还能吃掉福寿螺和杂草。
林泳浤说:“水鸭反而是照顾秧苗越来越茁壮,而到最后的时候呢,金宝螺的好处呢,是我们的秧苗茁壮以后,牠就不吃它了,改吃草,所以这两个东西到底是害还是善?从这个观念去想一想,当我们善待牠以后,其实牠回馈的是更好的。”
林务局指出,目前全台申请通过绿保标章累计234件,农地面积307公顷,保育对象共40种。
国立台湾博物馆馆长陈济民说:“当我们消费对今天这种小农用友善环境的方式给于鼓励、用消费的力量来支持的话,将来会把我们的耕种行为做一些反转,这对我们的生态保育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新北贡寮的“和禾米”兼顾生态保育和梯田景观,花莲“海稻米”重现百年水梯田,延续阿美族文化,来自秀姑峦溪上游的“哈拉米”,则是阿美族“吉哈拉艾”部落沿用百年水圳灌溉复育的成果。可见“生态米”不只维护自然环境,在文化传承和复兴上也扮演重要角色。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 苗秋菊 台北报导 (责编:黄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