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以违反香港国安法、"勾结境外势力"的罪名抓捕《苹果日报》创办人黎智英,随后又假释了他,在民间引起强烈反弹。《苹果日报》的股价连续两天飙升,民众凌晨排队购买《苹果日报》,一时间洛阳纸贵。这次黎智英事件以及他的个人经历,也许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香港人如此团结挺苹果的原因。
8月11日晚,当黎智英获得假释,从留置他一天的旺角警署走出来的时候,或许已经知道香港民众对他的支持态度。
黎智英和《苹果日报》明显的反共立场
黎智英面前的香港,虽然已经和七月份实施国安法以前、乃至去年反送中运动之前的香港大为不同,但依然有很多他的支持者。
曾在香港工作多年的资深媒体人王剑告诉本台,“黎智英的政治立场代表了一部分香港人的政治理念,最最重要的是,黎智英的生世很能反映很多香港人的奋斗经历,所以他能得到很多香港人的共鸣。”
黎智英出生于大陆,12岁时偷渡香港,从打黑工开始,白手起家。先是创办了佐丹奴时装连锁店。因为在1989年民主运动期间支持民运,并写文章大骂当时的总理李鹏,而得罪中国政府,使得他在大陆的连锁店被封杀。他出售了佐丹奴的股权后,创办了《壹周刊》和《苹果日报》。《苹果日报》在香港被公认为主要报刊之一。黎智英本人和《苹果日报》的反共立场也尽人皆知。
但黎智英在生意场打拼多年,也有一些不认同他的声音。
王剑回忆说,“黎智英做生意的手法大部分人不喜欢,他砸十四亿去办一个《苹果日报》,然后把别人的人抢走,把别人的市场抢走,做了很多很极端的事情。”
尽管如此,《苹果日报》在香港的阅读者依然众多。尤其是近日因黎智英被捕,《苹果日报》购买量陡增。《苹果日报》对外表示,他们已在8月11日当天加印了55万份报纸。而两周前,《苹果日报》日印刷数量仅为7万份。
但香港智库“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总监许桢分析说,香港民众并不是一边倒地支持《苹果日报》;这份报纸本身也存在争议:“《苹果日报》1990年代出现以来,其实在很多方面,包括它编采的一些手法,以及涉及到对女性的尊重、对女权的理解等等,在香港社会都有各种各样的看法。”
反共,还是希望分离?
但香港民众这次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反对中国政府香港政策的立场很明显。
中国政府对香港民间的这股反对情绪很忌惮。去年,香港反送中运动高潮期间,中国解放军少将徐焰2018年一段有关香港的讲话在网上流传甚广。他咄咄逼人地说,国际上想把香港变成反共的桥头堡;而香港人反共情绪高涨是因为香港人的社会成分很“坏”。
“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香港原住民和他们的后代,受港英教育,他有点傲气,但对大陆还没什么怨恨。还有三分之一是最坏的,1949年、1950年,受共产党清算斗争,扫地出门跑出去的,对你刻骨仇恨;再有三分之一,是三年自然灾害,饿着跑过去的,对你印象好得了吗?”
但许桢认为,香港民众对《苹果日报》的支持,与其说是反共,不如说是希望分离:“其实和当年台湾一样,他们会考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政治框架内,能不能达到他们的理想国?”
他指出,这当中的具体问题,包括本土文化是否得到尊重,是否有普及的选举,人权是否得到保护等等。
“我们并不认为,中国大陆在这几个方面会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越来越接近,”许桢强调,不愿放弃自己价值观的香港人和中国政府的裂痕越来越深。
香港民调显示,从去年香港反送中运动开始,香港人对中国的离心力就越来越大。香港大学民意研究所六月份公布的数据表明,受访者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感有8.6分,满分为10分,而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只有5.74分,是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以来的新低。
许桢分析说,尤其是香港年轻一代和中国在感情上的联系是很少的,“从人口结构来讲,凡是香港回归之后的香港人,所谓的中国关联是要比殖民时代弱的。就是他们本身,和他们父母那一代,没有很深的中国记忆,没有很深的中国联系”。
资深媒体人王剑则强调,香港社会的特点是多元化,“很多(香港)人在大陆挣钱,靠大陆吃饭,在政治上支持中共,香港人都觉得很正常。在香港人的心目中,你只要把事情做好了就行。”
他说,在香港,大家有各自的政治立场,其实并不是那么你死我活。
(记者:王允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