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在中国,大学生精神病患者的比例不断增加,一项对12万多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超过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有的省份,有郁闷和焦虑等症状的大学生比例高达40%。在广州市,每年有一百名左右的大学生被送进精神病院。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含青的采访报道。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近年来,中国当代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逐年增多,在广东高校中,一所高校几乎每年都有3至5名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来自广州市精神病院的统计数字显示:社会人群中有心理疾病的患病群体高达10%,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则比例更高,普遍在20%到30%左右。在广州市精神病院每年收治的病人中,有100左右是在校大学生。而包括跳楼等行为在内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更是让高校防不胜防。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患上心理疾病?是以往没有加以足够重视,还是人数确实在上升?导致当代社会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诱因又有哪些呢?本台记者就此采访了广州市康宁心理热线的资深心理咨询师詹春云大夫。詹大夫说,中国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近年来确实开始多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詹大夫看来,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本身心理素质的影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下心理素质相对来讲比较差一些。特别是现在社会环境比较浮躁的情况带来了心理的脆弱。遇到挫折特别容易有消极行为,特别是在没有很好的心理帮助的情况下更加容易出现问题。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转行使这个问题很突出。大家都想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出很好的成绩赚更多的钱,或者说只是达到自己的目的,使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其他老一辈的人要差很多,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上的巨大压力,詹大夫说:
“现在的学习压力,无论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整个过程里学习压力都非常非常大,很多学生就此出现问题,之后有没有一个很好的输导的话就很容易出现消极的行为。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积累的,有个积累的效应。”
第三,詹大夫说,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比过去人口多的大家庭出来的孩子,面临更多的挑战。詹大夫表示,在人际关系方面处理不好,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很大:
“在家里他是惟我独尊,到了一个群体当中,相互之间都是这种心态,包容和谦让就变差了,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引发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没有一个很好的帮助的话,也很容易出现报复行为或自杀问题。”
此外,詹大夫说,情感或情爱方面遇到挫折而引起的心理问题,虽然与前面提到的几个因素相比,不是主要原因,但当今大学生恋爱比例较高,出现感情纠纷,失恋后承受不了心理上的挫折的情况也不少。詹大夫说,以上几个因素在被叠加起来后,在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下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导致心理疾病,有的甚至到了崩溃边缘。
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院社会学副教授邓晓刚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经历的变化非常巨大,但在心理方面却没有做好足够准备,对心理疾病也普遍认识不足:
“在中国对这种心理疾病认识不足,更多会说这个人意志不足、软弱,所以应该更多地教育大众来认识这些东西,政府或社会应该提供的心理咨询也都没有很好地建立。在社会里又特别不容易,象得了这种病就会影响到结婚、朋友、工作,各各方面都受影响,所以应该把它作为一种疾病来看,精神病和神经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应该是要特别注意。要更好地教育大家使社会大众也能理解。” 有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在中国大学生精神病患者的比例逐年增高的同时,许多没进大学,智商没那么高的其他同龄群体,患精神病的比例反而要低很多,反映出中国大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发展不成正比。对此,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的兰云博士表示,情商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一是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兰云博士说,智商和情商并不互相排斥,问题是出在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偏差:
“很可能注重中学生在知识和智力上的发展,而没有把发展一个全面的人作为我们的目标。如果是个发展全面的人的话,根本上应该是德智体,如果把‘德’看成是对社会、对人类的关系的话,就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然后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有一个健康的体格,同时在智力上有一个很好的发展。这当然是一个很理想的境界,但是怎么达到这个境界是个很难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的偏差很可能出在教育的力量最主要的还是花在了‘智’上,对学生人格发展没有花很大的功夫。”
好,听众朋友,在下周同一时间的节目里,我们将就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继续进行探讨。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含青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