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举办中非关系研讨会(图)

美国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日前举办中国与非洲关系研讨会,讨论中国的非洲政策,以及非洲大陆的经济与安全问题。自由亚洲电台记者何平的采访报道

0:00 / 0:00

研讨会5月20号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新闻俱乐部举行,负责编辑《中国在非洲》一书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沃尔德伦发表首席演讲,他就中国在非洲的影响总结出三种观点:

“第一也是最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希望借助参与非洲事务进入国际俱乐部,这一观点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得到了印证。另一观点认为,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中国政府意识到继续保持其政治上的统治,必须发展经济,从而加大了对非洲市场的开拓空间。而最新的学术观点认为,中国正在通过经济投资,扩大在非洲地区的影响,以建立服务于其自身的国际政治体系。”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在演讲中指出,目前非洲各国民主政治发展和经济的提升都为投资当地提供了必要条件,她表示:

“从非洲的政治发展方面来看,我们觉得民主成了一个普世的、一个合法性的标志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中国、印度这些亚洲国家的经济快速增加也等于是给了它一个经济刺激的利好。”

詹姆斯敦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林和立博士以《中国的非洲战略》为题发表了演说。他认为,争取非洲国家在联合国的投票数量一直是中国政府参与非洲事务的主要目的:

“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有48张票。北京希望在联合国树立影响力。所以北京非常需要那些小国家的票数。”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高志凯在会上指出,中国政府在建国之初,确实是以寻求非洲国家的支持、争取联合国合法地位为主要政治目的,但今天,经济合作已在中国的非洲政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关系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过去主要是政治关系为主。目前在经济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于非洲原油、矿产等原材料的需求日趋增加。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学院的姜闻然博士说,中非之间的能源贸易占双边总贸易额的80%以上:

“中国和非洲的资源和能源关系毕竟是占到了80%以上的双边贸易。中国国内在过去30年来的发展模式是高投放、低劳力,对能源的消耗量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它对世界上是有影响的。”

与会专家还讨论了近年来中国对苏丹等国的武器出口、对非洲安全所产生的影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主任孔博博士指出,中国目前占非洲军火出口贸易总额的13%左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给中国的非洲外交政策和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军工企业对非洲的军火出售代表了军工企业本身的商业利益。中国占了整个对非洲军火出售的大概13%左右。我觉得这个数字基本上是正确的。对非洲的军火销售最后导致的结果反而是影响了中国对非洲的外交力和中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官方的数据显示,中非贸易在去年年底突破了1千亿美元。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何平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