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千人计划”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人才规划纲要》,计划在5-10年内吸引2千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

0:00 / 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中央层面实施“千人计划”,建设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用5-10年时间引进两千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官方新华社报道说,这一《人才规划纲要》是中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美国博尔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郑竹园教授对此表示,这个吸引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是为了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改革提供帮助:

“现在中国最缺少的是顶尖的人才,有领导作用,有特别创建的人才,那么这个当然是现在的目标,因为最近它在开这个国家科技会议。我认为现在中国如果要国家转型,一定要在各行各业都有特殊的人来做领导。那么这些人现在国内显然是不够,所以希望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地方有很多中国人才,希望能够把他们吸引进去。”

报道说, 中央为了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人才规划纲要》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其中包括:制定完善海外学人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以及他们在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以及建立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等。

郑竹园教授就此表示:“第一个就是打破玻璃顶这个东西,你来了以后你可以无限地发展,像钱学森这些人士,大展宏图了。第二个就是多少有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以及择才尽用,较快应用回到自己国家来创业。”

在中国,过去的一年对海归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千人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掀起海外人才的归国热潮。在各行各业中,海归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各地在建立本地海归创业园吸引海外人才的基础上,还“走出去”招聘人才,为海归一展抱负提供了广阔空间。

香港时事分析人士马鼎盛表示,中国要吸引海外高级人才,仅仅提高生活待遇和经济资助还远远不够:“21世纪其实不是能源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因为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就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引进人才绝对没错,但是首先第一个,引进什么样模式的人才?什么档次的人才?什么结构的人才?这是一个问题;第二,引进来以后,你有没有给他发挥的平台?”

香港时事分析人士马鼎盛表示,中国在实施“千人计划”时,要重视目前存在的人才流失﹑引才体制等亟待解决等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在外边能拿诺贝尔奖,而在中国里面拿不到呢?这恐怕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恐怕是一个体制的问题。人家那些科学家不会后边有个党委书记在那儿说了算,不会外行领导内行;所以引进来以后能不能用好这又是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这么大,聪明才智的人肯定有,最终的一条目标一定是自己培养人才。”

马鼎盛认为,中国各级政府要留住回归的海外高级人才,必须改变任人唯亲和庸才当道的科研文化,这是阻碍科学进步的最大障碍,他说:“中国的大学和中国的研究机构, 整个学术界它那种不正之风就不利于出人才。不然的话改革开放三十年,还用到外边去引进吗?你自己就不能培养出一代吗?解放了六十年了,不能培养出两代吗?为什么自己就不出钱学森呢? 还得引进,老一代引进、中一代、新一代还得不断引进,最后到未来还得引进,就说明整个是一个体制的问题。”

新华社的报道还说,从1978年到2009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49.74万,其中2009年回国的人数首次突破10万。另据报道,中国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张秀琴女士透露,从1978年到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62万人。也就是说,回国的留学生还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