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财政支出不足

0:00 / 0:00

(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近年来大幅度增加,但是,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所占医疗卫生总支出的比例却大幅下降。有专家认为,这导致中国公共卫生机构资金缺乏和公共卫生服务不足。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石山的报道。

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政府财政拨款的公共卫生支出仅仅增长了一倍多,但中国社会医疗卫生发生的总费用,却增加了六十多倍。中国《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说,这说明中国居民个人的支付,占了近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的绝大部分。

根据中国卫生部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2006》中的数据,2005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为8659亿人民币,其中政府拨出的公共卫生支出约为1552亿,约占百分之十七,而其他社会机构支出2586亿人民币,占百分之二十九,个人支付4520亿人民币,占百分之五十二。报道说,公共财政投入资金太少,导致中国公共卫生机构过于依赖向病人收费维持运作,引起城乡之间,地域之间,以及预防和医疗之间资源配置不平衡。

美国麦迪疫苗企业助理研究员李济宁介绍说,中国卫生医疗政府投入少,而且投入极为不平均,是中国卫生医疗事业的两大问题。 “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总量在2001年的时候大概是5.5%,而美国在医药卫生方面的投入大概占GDP 的15%。中国现在80%的医疗卫生的服务和设施都是集中在城市,而广大农村地区占中国人口比例的80%,还处在极其缺医少药的状态之中。”

报道说,中国的公共卫生费用,大部分流向大城市中的大医院,使得中国基层的中小医院难以生存。广东一位公共卫生专家葛女士介绍说,中国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拨款,近两年大多流向疾病控制中心和防疫机构,而大医院的拨款并不多。 “萨斯以后公共卫生的重点开始转向公共卫生管理方面了,比如说突发事件预防、防疫站、疾控中心。大量各地的这种机构的设施和政府的管理体系都在盖新楼,进口一大堆疾控中心的设备。”

葛女士解释说,中国公共卫生费用主要流向大医院是因为中国医疗卫生改革过程中医院商业企业化的一种后果。由于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各医院为了吸引病患就医,大量购置先进设备和增建病房,导致中小型的基层医院病患不足。 “大医院、三甲医院是给政策,主要是以优惠的政策,包括药养医的这个模式和从国外进口大型检查设备,只有在大型医院、三甲医院、二甲医院里才有。这样来提高医院的就诊率,以此来带动经济效益的增长,它走的就是一个市场经济化的路,形成了一个医疗的格局:就是小病、大病都往大医院走。然后,费用越抬越高,下面的区级医院生存都难保。”

九十年代中国医疗机构改革,实行以药养医的作法,确实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也是中国居民医疗费用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中国媒体报道说,九十年代,中国药品收入占医院费用大约为百分之六十,而2006年降低到百分之四十,但仍然高于中国政府规定的百分之十五的标准。而另外一方面,用高级设备检察病因和化验等涉及的费用也相当惊人,同样是造成中国医疗费用急速上涨的原因之一。专家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大幅度提高对公共医疗服务的财政投入,使接近国际社会的平均水平,是解决目前中国公共医疗卫生首要措施。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石山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