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蝗虫已经千里迢迢到达巴基斯坦、印度,所到之处,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破坏。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全球戒备。中国是否会遭受蝗虫威胁,目前说法不一。
去年12月发端于东非的大规模的沙漠蝗虫,现已飞越红海,在西亚和南亚肆虐,逐步逼近中国,公众普遍担心蝗虫是否会进入广西、云南境内。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出警告:非洲之角的沙漠蝗虫数量一年半内暴增6400万倍,如果不加以控制,蝗灾将导致1900万人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联合国粮农组织判断,非洲蝗灾波及区域达26万多公顷,规模为25年一遇, 1平方公里规模的蝗群一天的进食量相当于3.5万人一天的口粮。
据新华社报道,有专家表示,大部分的沙漠蝗虫已在巴基斯坦等国开始降落产卵,此后的蝗虫迁飞能力将显著下降。另外蝗虫很难越过高海拔的寒冷地区,进入中国领土。
据中央社消息,蝗群有可能随着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加强而越过高山、进入云南。中国需做好准备:加强统一领导,协调不同省区的防治;实施动态监测,部署监测人员和设备;做好设备和药物等物质储备。
蝗灾与旱灾和水灾,并称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古人使用了五花八门的治蝗方法,从火攻、祭祀蝗神、挖虫卵到养鸭灭虫等手段不一而足。
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和程度相当严重。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的《除蝗疏》归纳了历代的除蝗方法。中共建政后,中国生态学奠基人马世骏带领一批科学家建立了“改治结合”、“种群变境成长”等治蝗策略,有效地遏制了蝗灾。
中科院院士、昆虫学家康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的采访时表示:“因为沙漠蝗与飞蝗的发生特点和环境不同,直接将我国改造蝗区的经验移植过去可能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开发的真菌生物农药和群聚拮抗剂可以应用到非洲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在《蝗虫奇谈》中描绘了民国年间的蝗灾肆虐:蝗虫龇着两瓣紫色的大牙,嘴里喷吐绿色汁液,让田野里洋溢着腥臭,像飓风一样横扫了山东大地,又波及了河北、河南、安徽数省,受灾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灾民数百万人。
莫言感叹道,“蝗虫,这肮脏的昆虫,总是和兵荒马乱的年代联系在一起,仿佛是乱世的一个鲜明的符号。”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薛小山华盛顿报道 责编:申铧 网编: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