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数据造假泛滥 当局欲拨乱反正

近年中国加强重视环保,空气质量数据往往和官员政绩挂钩。山西临汾的“假蓝天“事件,再度唤起外界对空气检测数据造假的关注。生态环境部周五(8月10日)公布3年大计,争取到2020年有效遏制检测数据弄虚作假,不过有民间环保组织对此有保留。

今年3月,中国生态环境部发现,山西临汾市多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的数据出现异常,采样系统受到人为干扰,经调查发现,临汾市时任环保局局长授意下属,安排他人故意破坏监测数据,一年内干扰接近100次。

生态环保部连同山西省政府本周再度约谈临汾市政府官员。国家环保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在会上表示,事件造成恶劣影响。

刘长根:这起事件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蓄意破坏事件。而且发生在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保护环境检测数据准确真实,而且在部里面通报,应该说影响十分恶劣,教训也十分深刻。

舆论认为,由于空气质量和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临汾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中国生态环境部针对空气质量数据造假的情况,周五(8月10日)公布会用3年时间遏止这种现象,计划分阶段在各个省市检查数据质量。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夏青对本台表示,空气数据造假老早已存在,但近年监测权收归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导致这类个案大量曝光。

夏青:很多地方长期报的数据变坏了,坏了是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它面临着一个怎么回答过去造假,说好事,编好话这么个困境。你说过谎了,现在不再说谎了,想改邪归正,但是过去的邪需要有人承担下来。必须承担,只是早晚而已,因为新的数据,各地都是联网的。

他有信心,空气质量数据“拨乱反正“是迟早的事。

夏青:比如他造假会非常费劲,每个站每次采样,数据不是每年监测一次,造假不是那么容易。国家不承担干部政绩考核的责任,只对数据负责,为什么地方会出问题,有人想升官。国家没有这方面利益,这些人就可以很公正的验证数据真假。

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北京”负责人宋欣洲却认为,即使监测权在中央官员手中,实施过程中仍将遇到人为阻力。

宋欣洲:中国的环境制度在世界上应该是非常全面的,但是这样健全的制度能带来环境改善吗?不一定。我觉得还是个人的因素。引进污染企业肯定会造成利益输送。

中国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一名研究员建议,当局不应以监测数据作为唯一考核根据,也应把民意调查作为重要指标。

(特约记者:高锋 责编:胡力汉、嘉远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