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3日有一篇论文称,新冠病毒已于近期产生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L亚型和S亚型。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本台专访被台湾学界誉为“冠状病毒之父”的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赖明诏院士,他表示,它只是有些变异、病毒的性质还没有很大的变化。可以肯定的是,新冠病毒发源地,毫无疑问来自中国。
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3日发表题为“关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的论文,其中指出:新冠病毒已于近期产生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L亚型和S亚型。研究发现,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这两个亚型表现出很大差异。S亚型是相对更老的版本,而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
台湾的中研院院士赖明诏解释,病毒的变化好像分布在整个基因里、RNA(核糖核酸)里面,棘突蛋白是让病毒感染细胞,最重要的蛋白质,基因还没有变化。1511“变异并不是很大,还是相当少的,所以它的基因性质没有什么变化,所以不应该说是变种,它只是有些变异、病毒的性质还没有很大的变化。”
台湾冠状病毒权威:病毒从中国来 人造可能性小【台湾冠状病毒权威:病毒从中国来 人造可能性小】 有“冠状病毒之父”称号的台湾中研院士赖明诏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访问表示,新冠病毒毫无疑问是从中国的蝙蝠而来。但人造病毒的可能性相当低。他说,疫苗一年之内不可能制造出来。而现在病毒的变异很小,性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Posted by Radio Free Asia Chinese 自由亚洲电台普通话 on Thursday, March 5, 2020
视频【台湾冠状病毒权威:病毒从中国来 人造可能性小】
赖明诏进一步说明,冠状病毒总共有30个基因,有些基因非常重要,这些基因在冠状病毒里,它的变化很快,而且一旦变化、它的毒性就会改变,所以那些基因有变化的话,毒性是会改变的。
变异是因为繁殖过程当中产生变异,变异是随机的,什么地方都可以,但是它偶然在重要的基因变化,就会产生新种、不同的毒性。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学研究所教授杨占秋接受中国《环球时报》访问提到,新冠病毒发生的突变,对疫苗设计有很大意义,对疫情诊断也很有价值。如果欧洲病例的基因序列跟武汉的不一样,把中国的诊断数据拿过去检查欧洲国家的患者,也是检测不出来的。
新冠病毒疫苗一年问世? 赖明诏:那是不可能的
赖明诏认为,如果病毒有变异的话,疫苗也是个问题,做出来的疫苗对新种就没有效果,所以变异对病毒控制有相当大的影响。
对于大家期待新冠病毒疫苗能在尽早应用,赖明诏说,他没有这么乐观。因为疫苗平常要3年到5年的时间研发,出来之后还要看这有没有效、毒性,这些临床实验都要花时间。
赖明诏:“美国说一年之内就有疫苗,我想那是不可能。而且冠状病毒疫苗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动物的冠状病毒、特别是猫的冠状病毒也有疫苗,但是这疫苗很危险,产生很多副作用,所以这个疫苗也不能够用,新冠病毒疫苗可以也会遭遇同样的困难。”
打脸钟南山说法 赖明诏:新冠病毒毫无疑问来自中国
对于中国衞健委高级别专家组长钟南山日前所说,“疫情首先出现在中国,不一定是发源在中国。”赖明诏斩钉截铁地说,新冠肺炎病毒发源地是中国。
赖明诏:“新冠病毒是由蝙蝠的冠状病毒衍生过来的,我相信是从蝙蝠的冠状病毒演变过来。(这是从中国吗?)是,是在中国,毫无疑问是在云南的山洞里面,有一些蝙蝠的冠状病毒,和现在的新冠病毒它的基因序列很像,我是觉得毫无疑问,它是从蝙蝠的冠状病毒来的。”
赖明诏:P4实验室危险性高 距离人太近“很不理想”
至于新冠肺炎病毒是不是“人为制造”,从武汉实验室流出?赖明诏说,没有办法排除,但是可能性是相当低的。赖明诏解释,武汉P4实验室也有很多蝙蝠的冠状病毒,从蝙蝠的冠状病毒,变成人的冠状病毒是很自然的现象,从基因序列蝙蝠的冠状病毒,跟人的冠状病毒是相近的,人造的冠状病毒是不可能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冠状病毒这样相似,他认为可能性相当低。不过,赖明诏认为,武汉实验室不该设在距离华南海鲜市场这么近的地方。
赖明诏:“理论上是不应该这么近,P4实验室是相当危险,所以平常应该是在偏僻的地方,人员不到的地方,武汉P4实验室距离人太近了,不理想、很不理想。”
对于外界预期新冠病毒怕热,气温一回升疫情可望趋缓? 赖明诏泼了冷水表示,有人说温度到56度病毒就会死掉,但是,天气不可能飙升到56度,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正确地说,应该是夏天大家活动空间比较大,人跟人的距离也拉大,所以呼吸性的疾病,通常在夏天是比较少,冬天比较多,绝对不是因为温度的缘故。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黄春梅 台北报道 责编 许书婷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