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冷冻食品和包装是新冠祸首吗?

0:00 / 0:00

中国针对进口冷冻食品的严格检测、消毒或禁止进口措施,引起贸易伙伴的反弹。11月25日,中国疾控专家们在国务院记者会上为这种非常做法背书,强调虽未发现因食用冷冻食品而感染的案例,但中国会继续强化“人物同防”的措施。

中国官员 : 未发现因食用冷冻食品而感染

在海外新冠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下,进口到中国的冷冻食品能吃吗?有因此染疫的风险吗?中国国务院在11月25日的记者会上给了答案:风险低。

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呼吁,中国民众不必过于恐慌。“我们大家都不会因噎废食,起码目前风险是比较低的……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也在记者会上解释,中国多地频繁出现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阳性的两大原因。一是许多国家处于新冠疫情爆发期,而新冠病毒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因此进口冷链食品、或外包装可能成为跨境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中国官方近期加大对进口食品的核酸检测,“随着检测频次、频率以及覆盖范围的增加,发现阳性的概率也就增加。”

李宁提供了最新数据,”总的来看,阳性率也是比较低的,截至目前全国抽检监测的阳性率是万分之零点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

虽然没有食用进口冷冻食品感染的案例,但李宁提到了在大连、青岛、天津等出现进口冷链食品搬运工感染新冠病毒病例,说明若防护不到位,反复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高风险人群仍可能感染。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经营司市场稽查专员陈谞则在记者会上说,中国会继续强化“人物同防”措施。

新冠肺炎爆发后,北京一家超市的进口冷冻海鲜产品2020年6月16日被打上了封条。(路透社资料图)
新冠肺炎爆发后,北京一家超市的进口冷冻海鲜产品2020年6月16日被打上了封条。(路透社资料图)

中国“人物同防”非常措施

习近平在今年一月就已经以“人民战争”来为这场疫情防控定调。这包含不少引发争议或压制人权的做法,比如封城、全面排查、或是最新针对进口商品的“人物同防”措施。

中国国务院在十月底发布《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海关总署则在11月8日根据指南,进一部规范相关细节,两个重要的环节是对商品的检测与消毒。

中国海关署接着在11月12日宣布,针对员工感染新冠肺炎的20个国家99家生产企业采取了暂停其产品进口的措施。

“越来越多证据确认了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人与人密切接触来传播。但是青岛(装卸境外进口的冷冻海鲜工人感染)的案例在科学上仍然是个谜,还是有必要采取谨慎的预防措施。” 哈佛大学公卫学者丁亮对本台表示,中国采取的全面检测、人物同防措施是一个国家在疫情控制到一定程度后采取的非常手段。

美国兰德公司的流行病学家黄志环(Jennifer Bouey)博士以书面方式告诉本台,关于进口食品携带病毒,是否可能导致疫情再次传播,仍然需要更多科学数据的收集,她期望看到中国流行病学家发布这些调查及科学报告。

进口冷冻包装上的检测之争

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对冷冻食品进行病毒追踪检测的做法罕见。今年八月,新西兰一家冷库的一名工作人员检测呈阳性,但之后排除冷冻食品为感染源。

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11月25日也表示,在11月间检验多款进口冷冻食品,无论是否来自疫情盛行的国家,都没有验出新冠病毒。

路透社报导,在本月初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会议上,加拿大代表直指中国检测进口食品并将病毒核酸筛检阳性产品拒于门外,是“不合理的贸易限制”,且批评中国未提供相关作法的科学理据,伤害贸易、也伤害进口食品声誉。报导称,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英国和美国都附和了加拿大的说法。

世卫组织在回复美联社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在包装上发现病毒的案例看来是“罕见而孤立的”。世卫组织称,在冷库条件下,病毒可以存活较长时间。与此同时,没有证据证明人们因食用食物而感染新冠病毒。

世卫组织紧急项目负责人莱恩(Mike Ryan)今年八月曾表示:“人们不应害怕食物、食物包装或者食物的运输。没有证据表明食物的链条参与新冠病毒的传播。”

“我想提醒人们一下,今年初世卫也曾提说过没有(新冠病毒)人传人的证据、也曾对无症状患者语带保留。在面对未知的科学前,最好方法还是保持高度警惕。”丁亮说。

黄志环则说,监测、检测、追踪,爆发后採取迅速社交隔离的干预措施,仍然是控制疫情最重要的不二法则。

(记者:唐家婕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