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首度证实将在雅鲁藏布江进行水力开发建造大坝,预计发电量将超过世界规模最大的三峡电站的三倍。但这项计划很快引起周边国家的紧张。印度官方12月1日透露,正计划也在下游建坝因应。
(印度老歌:Bistirno Parore)来自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传奇歌手布盆·哈扎里卡(Bhupen Hazarika)曾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创作过这首歌,歌词中唱到,这条河为何如此宁静又不受控制地奔流,让沿岸的人们受苦。
如今,这首歌或许能被重新诠释,不只反映印度对雨季河水泛滥的恐惧,还有对上游邻居中国兴建大坝的不安。
中国建大坝 印度提案在下游造坝因应
几天前,中国官方首度证实将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计划”,预计发电规模近七十吉瓦(GW),超过三个三峡大坝电站的发电量。
中国兴建大坝的消息尤其引起印度社会的紧张。印度水务部高级官员12月1日向路透社表示,印度正计划在东部建设一座十吉瓦(GW)的水电项目,以抵销中国上游修建大坝对水流的影响。
“这是印度长久以来一直担忧的事。”总部位在新德里的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员潘杰根(Jagannath P. Panda)告诉本台,2002年中印就已经签属关于水利领域合作的备忘录,2018年又签属另一份针对这条河流的备忘录,目的是共享水文数据,以便下游国家部署防洪或生态保护规划等。
“理想的做法是,印度期待中国在(上游)进行任何大坝兴建前,也应该谘询(在下游)的印度,并保持信息透明。” 潘杰根说,过去多年来,中国“选择性”地分享水文信息,或在中印两国关係紧张时拒绝提供资讯,让在下游年年面临雨季水灾困扰的印度,感到忧虑。
这条中印两国正抢著建坝的河流,流经中国以及多个南亚国家。在中国称作雅鲁藏布江,源头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西藏自治区,被藏族视为“母亲河”,在中国境内全长超过两千公里。
河水自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然后掉头流向南方进入印度,印度称她为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在印度境内长度近六百五十公里。河流下游流入孟加拉后,改称亚穆纳河(Yamuna River),与恆河汇流,进入孟加拉湾。她的支流还流经尼泊尔及不丹,是南亚多国的经济命脉。
中国 建 "三 个三峡电站"的野心
11月26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晏志勇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证实已经敲定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方案,预计在“十四五期间”(2021年至2025年)推动。
晏志勇把这个水利计划称作是史无前例的“历史性机遇”。他说中国将利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大拐弯”处的地理优势,也就是在五十公里直线距离内,有两千米的落差,汇集近七十吉瓦的技术可开发资源,规模超过三个三峡电站(22.5吉瓦)。
中国官方为西藏自治区算了一笔漂亮的数字: 大坝每年将提供近三千亿度清洁、可再生、零碳的电力,为西藏自治区带来两百亿元以上的财政收入。晏志勇说这会让当地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幸福感更强大。
“我相信在这些道路和水电建设的背后,中国政府的主要意图是在藏族地区重新安置中国人口。”在印度达兰萨拉西藏政策研究所的藏族环境研究员滇巴坚赞(Zamlha Tenpa Gyaltsen)对本台藏语组表示。他还提到,科学家已经提醒,建设水电工程可能导致地震、山体滑坡、大水淹没土地和森林,危及许多野生生物。“它(大坝)将导致巨大的环境破坏。”
" 河流武器化"的忧心
晏志勇还提到,大坝不仅有利中国民生,更有助于国际合作。“随着水电站的开发,电网通了、公路通了,我国与南亚的合作也将更加通畅。”
“历史上,南亚各国间有深深的不信任。当一个国家做一件事情时神秘兮兮不透明,自然会让另一个国家感到威胁。”美国智库东西方研究所(East-West Center)南亚部主任法尔瓦·阿默尔(Farwa Aamer)对中国官方的美好愿景持保留态度。
她告诉本台,南亚国家的深层焦虑,来自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稀缺,以及中国建坝可能直接影响下游国家的农业经济及自然生态。此外,南亚国家各自与中国的关係非常複杂,又欠缺一个跨国家的对话平台。另外,南亚国家更担心,在与中国关係紧张时,水资源是否会成为中国的战略工具。
“(南亚国家)担忧是一直存在的,尤其是如果(中国把)河流武器化。” 阿默尔说。
“几乎不在事先与下游国家进行磋商。中国如此对待下游邻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华盛顿智库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东南亚项目主任艾博(Brian Eyler)告诉本台,他以中国今年初在湄公河上游云南省修盖大坝为例,当时中国完全没有通知下游国家。
艾博近期的研究发现,中国近三十年来的水利开发工程,改变了水文循环体系,让湄公河下游出现干旱的情况越发频繁,东南亚国家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都深受其害。
艾博细数中国官方为上游盖坝辩护的语境,比如能协助下游防洪、干旱时帮助放水 ……但问题是几十年过去,“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在上游的作法能防洪,或改善造成干旱的条件。”
(记者: 唐家婕 责编:申铧 网编: 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