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上周发表习近平有关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讲话内容,显示中国有意扩大耕地,加强农业生产的政策意愿。由于美中关系紧张,再加上俄乌战争造成国际粮价及出口大起大落,中国也开始朝非洲、东南亚及拉丁美洲多元化经营其农产品的进口需求。这是否根本改变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
中美贸易战以来,因为关税壁垒,美国不再是中国最主要的大豆进口来源。根据路透社报道,2023年1-7月,中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巴西,占比超过6成;美国则退居第二,占比大约3成。但在11月7日及8日,中国却向美国紧急采购超过300万吨大豆,被外界解读是在拜习会前夕释出善意。
美农业部专家:中国意图减少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
有陆军预备役背景的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员费罗拉(Gustavo Ferreira)在本周三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举办的座谈会上表示,中美两国在农业上有稳定的沟通渠道,但中国对外传递的信息难以解读,甚至有些混乱。不过,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两国依旧会是相互竞争的状态:“讽刺的是,至少就经济来讲,粮食及农业把两个国家绑在一起。但北京决策圈对这样的处境不是很痛快,已致力于战略性地减少过度依赖美国。然而,至少短期内,我看不到中国达成自给自足的目标,也无法预期美中两国能就此互相合作。”
中国可耕地面积占世界大约7%,却能养活全球1/5的人口。专家认为,随着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饮食习惯逐渐多元,像是摄取更多动物性蛋白质等,不仅需要扩大进口确保足够的粮食供给,也加大了国内农民的生产压力。而这和中国政府的粮食安全观有很大关系。
专家:中国农业产量影响全球贸易市场
总部位于北京的策纬咨询公司(Trivium China)农业分析师裴伊(Even Pay)表示,“与其从全球或家庭的需求出发,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是以国家的层面入手……。同时,也非常关注谷物及油籽的供应。”
裴伊认为,中国近年与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的贸易关系紧张,还有2019年非洲猪瘟导致中国大约一半的猪只死亡,再加上后来的新冠疫情,都让北京当局深陷危机意识。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全球粮食安全项目主任威尔士(Caitlin Welsh)进而表示,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基于其人口总数之大,任何一丁点儿的改变都将形塑全球的贸易局势。她以榴莲为例。近一年,越南成为继泰国之后,第二个获得中国鲜食榴莲准入的国家:“大家也知道其中的风险。一但中国人民对榴莲的喜爱度降低,越南农民将难以经得住打击。但目前来看,至少许多农民是冒着风险从中获利的。”
中国农业与世界连结之深,不仅受中国市场的喜好影响,中国国内的产值能提升多少,也将决定农产品进口的额度。俄亥俄州立大学粮食农业及环境科学教授曼索(Karen Mancl)表示,中国基于粮食安全及消灭贫穷两个目标,"增产”及”减损”是北京当局关注的重点之一。
曼索说,相比美国每个农场平均有400英亩,中国仅1.6英亩。但如果中国农民把其1/3的耕地规划为温室,就能增加大约五倍的收入,并把高价值的蔬果出口到其他国家。而在减损方面,与其推广餐饮减少浪费,更新生产模式或许会更有效率:”中国农民会把谷物倒在路边晒干,损失极大,是很过时的风干、管理及储存方式。”
记者:乔琴恩 责编:申铧 网编:伍檫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