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炫冬奥暗藏环境危机 人造雪构成多重隐患

0:00 / 0:00

正在北京、张家口举行的冬奥会已经决出多项冠军,但在这场世界瞩目的盛会背后却暗藏着不常被人提起的环境危机。环境专家认为,北京作为首次全面应用人造雪的冬奥会可能构成多重环境隐患。

虽然因为存在人权纷争,北京冬奥会受到多个西方国家的外交抵制,但本届冬奥会整体上仍然顺利举行。截止2月10日,北京冬奥会已经决出44块金牌。

当美国华裔名将陈巍2月10日凭借5个四周跳获得冬奥会花滑男单冠军后,中美两国的媒体都不吝赞美之词,全世界冰上运动爱好者都在为他欢呼。

获得北京冬奥花样滑冰男单冠军的美国华裔名将陈巍(美联社)
获得北京冬奥花样滑冰男单冠军的美国华裔名将陈巍(美联社)

人造雪的风险

远在美国滑雪胜地科罗拉多州任教的诺亚·莫洛奇副教授(Noah Molotch,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对本台坦诚,他很喜欢观看冬奥会的电视转播。

但他同时也为本届冬奥会暗藏的环境风险感到担忧。这种担忧主要是因为北京冬奥会全方位使用人造雪,“为了冬奥会(人造雪)所使用的水可能对环境造成重要影响,尤其是对本地区其他依赖这些水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地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据河北延庆报报道,为了保障冬奥会延庆赛区的人造雪等地表供水,延庆白河堡水库从2018年开始由原来向密云水库输水为主,调整为向流经冬奥会场馆附近的妫水河生态补水和十三陵水库输水为主。

另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张家口政府网站披露,为了涵养水源,张家口地方政府关闭了数万英亩土地上的灌溉设施,让位于奥运场馆位置上的农民迁居高层公寓。但经过本台记者核查,张家口政府网站上的相关报告已经无法打开。

莫洛奇分析说,“这里面涉及到水资源平衡。如果你把水集中到一个地区,就是从另一个地区把水抽走。考虑到其他地区水资源的状况,这么做就会对那些地区的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地理学教授德容(Carmen de Jong)也强调,北京冬奥会人造雪对周边地区水资源造成的挤压是格外严重的。

世所共知,北京及周边地区是比较干旱的地区。据新京报2013年报道,当时的北京就年均缺水十五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还不如北非。德容指出,“北京冬奥会人造雪的水源实际来自其他地区,也就是来自集水区,这些水本来是供给周边地区的饮水,包括首都地区的饮用水,还有用来灌溉的水。”

德容教授解释说,虽然上一届韩国平昌冬奥会使用人造雪的比例也很高,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但他们毕竟还是有雪的,主要是在海拔高的地方;而北京冬奥会是超过百分之百的使用人造雪,因为连入口处的雪也都是人造雪,这个差别就很大。

与此同时,制造人造雪是否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也引起了外界的担忧。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会都向外界宣称,冬奥会的人造雪中没有加入化学物质。但德容教授对此依然不太放心。

她告诉本台,所谓没有化学物质要靠实际检验;但即使没有加化学物质,大规模人造雪依然存在污染的可能,“当水被抽升1700米的高度,这个水就不再纯净了。水经过管道时会被污染,在储存地也有污染。这些水变成人造雪后会冻结几个月,里面会集中更多的灰尘和矿物质。当它融化的时候,有很多柴油残余,可能还有一些来自滑雪道的污染。”

她补充说,研究发现,这些人造雪里含有的细菌也更多。

北京冬奥的又一处雪场(美联社)
北京冬奥的又一处雪场(美联社)

不只是水的问题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运动与城市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蒂莫西·凯利森(Timothy Kellison)副教授则指出,人造雪对水资源的影响当然是最重要的,但同时还有很多附带的问题,“那些为了人造雪而建造的基础设施,首先他们必须建起水泵,当然还有为此使用的能源(电能),以及漫长的供应水源的管道。”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这次冬奥会赛场对自然保护区的破坏。国家奥委会此前有报告称,这次的比赛用地靠近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在2015年披露,滑雪比赛用地实际是位于保护区内。

德容教授告诉本台,中国政府曾为此作出调整,但实际的调整并不是重新安置赛道,“他们重新划定了自然保护区的界限,为此砍去了自然保护区25%的面积,这超过了1000公顷的面积,他们为此摧毁了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地区,因为这里恰好是主要滑雪道经过的地方。”

德容强调,这些被摧毁的地区正是很多受保护动物栖息的地方。

(记者:王允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