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成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

0:00 / 0:00

中国卫生官员近日对高中生和大学生感染艾滋病剧增发出警告。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病例过去7年上升了4倍。有专家解说,中国艾滋病感染高发人群从过去社会低层向城市精英中转移,对中国的未来影响极大。

中国疾控中心的最新数字显示,2015年中国学生艾滋病感染病例3400多宗,比2008年的779宗增加了4倍多,其中81%是通过同性性行为渠道感染。中国官方英文《中国日报》报道日前,2009年之前,中国被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多数是因为毒品注射、输血和母婴传播,而现在有92%的新增病例为性行为传播,和国际上的情况基本相当。在新增的艾滋病感染病例中,约有27%与男性的同性性行为有关。而在10年前,这个比例只有0.3%。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员胡宗义博士表示,中国大学生感染病例数字非常惊人,

“08年只有八百左右,现在翻了两番,这个趋势非常惊人。如果它不是普查得出的数据,可能真实的感染数字要大得多。”

胡宗义博士指出,大学生艾滋病病例增加突显了中国艾滋病疫情的现状,这与近年来同性恋,尤其是男性同性恋得到越来越多社会宽容有一定关系。

广东中山大学心理学教授郭丽解释说,男性同性性行为比异性性行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是因为男性同性性行为更容易造成器官破损,导致双方直接血液接触。她表示,中国艾滋病感染已从原来的社会底层通过毒品注射和性行为感染,转向城市的精英群体,情况不容忽视。

“以前都是说流动人口艾滋病比例高,矛头都对准他们。但现在确实有变化,我问一些学生是否戴避孕套,他们都说不戴,防范意识非常差。”

郭丽也表示,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艾滋病通过不洁输血大量传播,随后伴随着中国吸毒者人数大量增加,毒品注射也成为一种主要传播渠道。近年来,由于不用注射的新型毒品大行其道,也因为政府的严厉控制,输血和毒品注射感染艾滋病的情况大量减少,性行为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

《中国日报》引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官员的观点说,中国政府应该学习如何通过教育手段帮助人们改变不安全性行为方式。郭教授认为,中国从初中到大学都设置了相关的生理卫生课程,并有专门的安全性行为教育,但很多教师会忽略这些课程,即使在大学生的相关课程中,学生也并不重视。

“关于健康教育和防范意识,他们对于说教式的教育非常反感,虽然道理上知道应该这样,但实际上做起来是另一套,效果不好。”

郭教授也证实,中国的大学校园中同性恋话题日渐开放,公开承认同性恋性倾向的人数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最旺盛时期,进入大学后忽然获得比高中时期更大的个人自由,导致大学生性行为数量爆发式增加,

“我们国家在青春期学习压力很重,条件也不好,所以没有办法释放,性压力被延后。等到进入大学,基本上没有人管了,就会有一个大的释放。”

郭教授建议应在学生刚进入青少年时期的中学和高中阶段就开始加强安全性行为的教育,使年青人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性行为。

记者石山(责编: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