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权日活动人士谈感想

十二月十日星期天是国际人权日,本台星期五访问了几位人权活动人士,请他们发表感想。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燕明的报导。

第五十七个国际人权日来临,中国的人权纪录依然乏善可陈,上京信访者络绎于途:反映诸如强占农地和民房、受到宗教迫害、官员贪污腐败侵犯民众权益的情况。而当局则对大批维权人士进行监控甚至逮捕判刑。与此同时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却在十一月十七日主办首个「中国人权展」自我宣传。

独立中文作家笔会会长刘晓波星期五接受了本台的电话访问,认为北京当局在改善人权这个问题上仍然口是心非:

刘晓波:(现政权)它一切为了零八奥运。它一方面在口头上做了人权秀的东西,搞了中共掌权来五十七年来首个大型人权展。与此同时,它对那些它觉得可能对政权造成严重挑战的敏感的政治性维权案件加大打压力度。这说明它还保持着这样一个势头,它在人权问题上不得不承认人权的普世性,不得不和西方对话,响应西方的某些要求,比如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在奥运期间,西方记者有二十一个月的新闻开放,但同时对内方面,在一些可能影响到奥运形象方面,威胁到所谓稳定的,加大打击力度丝亳没有放松。这就是中共的伪善,口是心非,言行背离,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策略。 北京的宪法学者李柏光在过去一年里为七八个省的基督教家庭教会信徒代理了几十起行政诉讼。他认为:

李柏光:现实中法制环境实在太恶劣,在缺乏民主宪政监督的体制,没有司法独立,没有新闻自由,所以要想对人权有个彻底改变比较艰难,那只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个案展开法律博弈,在官员大脑中积累一些法制观念。

中国政府早在一九九八年就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但至今仍未递交人大审议。近年中国领导人公开声称一旦条件成熟将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对此,“六四天网”创办人黄琦认为:

黄琦:我觉得实际上在上世纪就可以批准这个(公约),也不存在什么条件不成熟。也许站在中国领导层角度来看,他们指的条件不成熟是指,在现行政治框架下,要一步到位,实现民主,对于保持中共一党专政下的稳定有一些难度吧,(但)更多的是利益上的考虑。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燕明的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