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速料将6.7%

美国彭博新闻社的调查显示,定于下个星期公布的中国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7%, 低于官方为2015年全年设定7%左右的目标。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络版十月十三号星期二为此发表评论文章。

《金融时报》星期二刊登的评论文章开门见山地说, “如今经济学家看淡中国的情绪比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强烈”。中国独立经贸问题学者巩胜利先生星期二表示,中国经济放缓的实际情况其实比人们想象的还要糟糕:

“因为中国长期以来有报喜不报忧的问题, 起码这一问题已经延续30多年了。比如, 今天是10月13号。 上个星期五,中国央行宣布在多个省市推广试点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办法,此举被市场解读为中国版释放7万亿元人民币量化宽松措施。释放出如此巨额的货币透露出中国决策者正在千方百计促成中国GDP不下滑。”

针对中国央行近日推出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扩大试点范围的做法,中国有知名企业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投放基础货币,是中国式的货币量化宽松来了!”中国独立经济学家吴裕彬说的更形象,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扩大试点范围“是中国版量化宽松的启动集结号。如果说降息降准是杀猪刀,那么量化宽松就是倚天剑屠龙刀。” 此外,巩先生还指出, 自从去年11月迄今的多次降息降准和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显示中国经济下滑问题严重。《金融时报》的评论文章说,不论哪家金融机构或新闻媒体调查,针对目前中国经济情况,“所有受访经济学家给出的预测值都低于7%”。

美国南卡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认为, 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 中国也不例外::

“古今中外, 没有一个经济体始终保持高速或中高速成长, 因为一个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工资增长、福利待遇、环境和能源等问题都会接踵而至,从而使经济长期高速成长成为不可能。 比如, 当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 人们也在问日本是否会长期高速增长下去,赶上美国。事实上, 我们知道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必然也放缓。”

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中国9月进口跌幅继续扩大,创2008年来最长连跌;出口虽然降幅收窄, 但仍然连续第三个月为负值。这将为下个星期公布的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速数据蒙上阴影。《金融时报》星期二的评论文章在结尾出指出,“最近几周,中国政策制定者推出了一系列定向刺激举措,包括下调抵押贷款首付比例和批准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同时,他们正致力于长期结构性改革,包括改革国有企业。”北京经济学者胡星斗教授表示,中国经济之所以发生某种危机,或者说持续下行,实际上就是国有企业造成的:

“因为国有企业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严重地排挤民营企业,阻碍中国经济创新,使中国经济转型变得非常困难。虽然有少数国有企业技术先进, 但是总体来说国有企业技术落后,没办法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 中国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经济实际增长均为7%,与官方目标一致。考虑到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表现,海内外不少学者都对这一数据表示怀疑,认为实际情况要低于7%。不过,《金融时报》星期二的评论文章举例说,“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6.2%,远远低于那一年中国官方设定8%的全年目标。然而,2008年末中国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成功将2009年全年增速推升到9.2%。”

尽管如此,巩先生认为,要想切实止住中国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中国必须在降低政府运营成本、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和打破国有企业垄断三方面做好做实:

“中国政府的构架太多,层次太多。 中国是党政双核心,党的运作和政府运作都要从国家财政拿钱, 而世界上所有法制国家的政党运作是不占国家财政成本的。再者, 中国政府是七级构架,但美国和英德等国家最多不超过四级。 第二方面,人民币还不能在国际上自由流通和自由兑换,这一点实际是在拖中国制造的后腿。如果人民币国际化不能及时跟上,中国制造也可能走上倒退的过程。第三方面, 中国一定要解决像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国移动那样国企的垄断问题。”

面对中国政府在经济增速方面“保7”的巨大压力,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上个月对中国官方设定“7%左右”增长目标做出解读。 他说,不低于6.5%的GDP增速将被视作“7%左右”。中国有证券分析师为此发表评论说,这说明中国政府逐渐接受中国经济增长低于7%的新常态,十三五计划也可能以6.5%甚至更低的水平为目标。

(记者:闻剑; 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