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究竟有没有发生?

英国《金融时报》网络中文版十一月十一号星期三刊登题为“经济转型正在中国内地发生”的评论文章。文章引述中国本土私募股权公司中信资本的观点表示,“中国的确正在转向理想中的更以服务导向、消费驱动的经济”,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可能悲观过头了”。

虽然中国十几年前就说要经济转型,对此近几年喊得更为迫切,但要说进展则要看问谁。英国《金融时报》星期三的评论文章说,经济转型正在中国内地发生,只是“这种转变并没有过多地表现在经济数据上”。对此, 美国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梅凤杰先生星期四并不完全表示赞同:

“在国际经济发展史上, 通常一个国家的国民年收入达到5000到10000美元时,其经济结构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 即从制造业向服务员转型,服务业逐渐占经济主体。在诸如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 人们的收入已经超过5000美元,那些城市的一些局部已经开始转向服务业。 像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作为一个区域的中心, 正在从一个制造中心转为一个服务中心, 像区域经济中心,运输中心和贸易中心。然而, 如果我们从中国整体观察,经济转型并没有真正发生,真正发生的是中国经济持续衰退,将自己所谓‘世界工厂’的地位让位于东南亚其它国家。 这样,中国工业产出下降给人中国经济转型正在发生的假象。一言以蔽之, 中国大型超市相对在进行经济转型, 但在中小城市和二线城市都没有出现经济转型的迹象。”

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多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人均为7594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处于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平。中国有经济学者近日提出,以往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都已没落,基本上已经很难再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旅居瑞典的中国问题观察人士黎原野先生星期四表示,说中国经济转型正在中国内地发生的判断是否确切, 那要看我们是从纵向还是横向进行比较:

“如果纵向比较中国经济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服务员和消费比例的增加一直都在进行之中;如果横向比较, 中国内需消费与中国经济目前的规模不成比例, 远远不够。”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中国官方2015年年初就表示,消费已占中国GDP比重过半,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已经发生所谓“深刻变化”,但是世界银行有经济学家今年八月曾表示,中国服务业和消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还远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 中国要想最终完成经济转型,仍然任重道远。

梅凤杰先生强调,中国经济要想长期健康发展,完成经济转型,中国政府必须简政放权,主要靠市场的自发力量:

“只有放权,中国经济才会真正发展起来。 然而, 习近平主导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实施的措施并没有让我看到中国政府进一步放权的迹象,让我看到倒是他想用集中的制度扭转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事实上, 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只要中央政府想扭转和控制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短期可能好转,但长期而言不仅不会是这个经济长期利好, 而且还可能出现倒退。”

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今年4月曾说, 中国经济转型喊了多年没有成功,原因在于体制障碍。在黎原野看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有拉美化的趋势:

“即发展到了一个瓶颈,面临中等收入的陷阱。这个瓶颈就是像不少海外媒体认为的那样,中国经济发展多年来一直与政治改革脱节;在现有社会体制框架之内,如果没有彻底脱胎换骨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已到尽头,要想继续前行非常困难。”

中国经济转型迄今做到什么程度?美国金融机构高盛今年十月的评估是“正在奏效”, 至少刚刚结束的“双十一”网购节说明中国消费的确受中国经济放缓多大的拖累。阿里巴巴“双十一”网购节一天的交易额高达912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143亿。

记者闻剑 (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