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中央为了协助地方在短期内举债一万亿,正计划打开银行信贷新渠道。财政部建议推出措施,鼓励银行向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贷款,期望有助地方政府筹措资金进行基建,但有评论批评,这做法犹如把地方债风险传至银行。
根据大陆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目前地方政府债券风险权重为20%。中国证券报周二(8月20日)援引知情人士表示,地方债风险权重有望在近期调降至零,意味着在风险资产占比上,地方债将享受与国债、国开债同等待遇,而由于地方债收益率相对较高,对银行吸引力预计将显著提升。
广州中山大学经济系教授林江表示,商业银行持有地方债,要考虑资本金的占用,若地方债风险权重与国债和享有主权信用的政策性金融债看齐,银行日后就可以把节约下来的资本金用于增加信贷。
林江:同样是这一笔债券,风险权重下降以后,适用于这批债券的风险就相对降低,就可以放更多的钱出来。国有商业银行如接受这样的解释,同样一批债券就可以放更多的钱出来。
有大陆财经人士估算,地方政府短期内可以获得一万亿元人民币贷款,按照现在人民币5左右的货币乘数计算,1万亿元的宽松货币,很快就会转换成5万亿元的宽松信用,货币政策由去扛杆转变为宽松,跟过去半年的紧缩政策相违背。
但是林江不认同这讲法。
林江:它是一个铜钱的两面。 如果你只管住不让发(债)就等于把前门跟后门都堵了。如果你开一个前门但是把后门给堵了。财政部进行债务置换。现在地方债的结构得到很大改善,适当把风险降低。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近期中国财政部频频出招,希望加快地方债发行进度,除了要求地方政府加快专项债发行,又指导商业投标利率保底,从而引导地方债发行市场化。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庄太量却警告,地方债享有主权债待遇意味银行将承受很大风险。
庄太量:以前地方政府借钱,地方银行不一定会借,现在就会倾向把钱借出去。最坏的情况是,如果地方政府贷款金额很大,但是最后还不了,银行就有倒闭的风险,消息传出去,银行就会有挤兑风险。
香港财经报章“信报”周三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地方政府发债太容易,由地方主导的项目又多是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的基建,获得融资后只会变成低质项目。
特约记者:高锋/责编:胡力汉/嘉远 网编: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