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输送? 中国宣布整治“大棚房”

0:00 / 0:00

中国官方宣布,自本月起开展打击把农业大棚违法改建成别墅或康乐场所的专项行动。但这其中是否涉及地方利益?

大棚作为农业设施,本应用作种植或养殖用途。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不少农业大棚早已变质。以北京市北五环外的“六合成观光园“为例,那里原本是耕地,占地接近1.5公顷。以“农业有限公司”为名的企业,早年在这片耕地违规建设私房菜餐厅、残疾人康复中心等设施。

数字显示,目前京津冀地区已发现的违规“大棚房”项目接近2800项,涉及土地面积接近9900亩。买家7成以上是城市居民。

大陆时事评论员金仲兵认为,“大棚房”屡禁不绝,与市场有需求而农民又想增加收入有关。

金仲兵:居住于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来说,这是他们走出土地,经营农业之外副业的一个有效渠道。显而易见,比从事传统粮食种植更有经济效益。买的人有乡村回归运动当中的一些城市中产阶级,出于投资或消遣。

当局为何对这种乱象长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金仲兵认为不外乎与钱有关,当中不排除存在利益输送。甚至有时候外来投资者本身就是开发商。

金仲兵:譬如说,我是村干部,你是开发商,咱们表面上签合同,背地在给你一些红包。开发的项目可以用承租的方式,也可以用投资入股的方式。出了这个产品以后,城市的中产阶级可能过来买或租房子,农民从土地租金里给他们分红,或者农民也入股。

随着北京展开新一轮“大棚房”整治,以“六合成”为首的一批违法建筑近期陆续被拆除。从本月起,全国各地也相继展开整治行动,务求落实耕地资源保护。

有评论认为,房地产经济迅猛发展,在城市拿地既难又贵也因此催生了大棚房;加上农业技术进步,原本用作种植的农业大棚对环境条件等要求通常比较严格,使不少城市人慕名而来。要防止有人利用政策的灰色地带牟利,当局必须修改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农业大棚的管理制度,加强各部门协调。

特约记者:高锋 责编:胡力汉、何平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