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中国经济再现“国进民退”

伴随产业结构和全球市场变化等原因,中国经济增速近年明显放缓,而经济界人士也对其未来走势看法不一。资深中国问题学者拉迪周二在他的新书推介会上说,“国进民退”正强势归来,但中国经济改革并未大势已去。

近一阵儿,外媒似乎很少谈到“中国奇迹”了,曾经以两位数增长的中国经济已经明显放慢了脚步。中国地方债务问题正逐渐凸显,而不少民营企业也因资金问题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在此之上,美国从去年起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进一步撼动了全球商品产业链,这让中国出口业雪上加霜。

如今,取代“中国奇迹”的是外媒笔下的一连串地方烂尾工程、人造“鬼城”以及金融事件。

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在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就发表了第一本关于中国经济的著作。此后40年间,他记载了这个民生凋敝的国家演变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进程。而今年年初,他更发表《政府反击:中国经济改革是否就此结束?》的新书,进一步阐述对近期中国经济走势的观察和展望。

拉迪周二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下滑与政府近来的决策有直接关系:

“中国经济下行的一大原因是,政府进一步介入了资源分配工作,越来越多的资源被注入国企。特别是与民企相比,这些国企的业绩也在逐渐下滑。”

拉迪认为,2012年是中国经济的关键节点。当时正值新一届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任伊始,就在这一年,民营企业贡献了中国约七成GDP。他说,在习近平就任前的6年间,中国的公共投资被私人投资赶超。截至2011年,后者已经稳固占据了主导地位。1978年到2011年间,中国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更是从近80%跌至26%。

但拉迪说,习近平上台以来,重新确立了国企的经济地位,并通过政策、金融和行政等方式偏袒国企。他分析说,习近平重新吹响“国进民退”的号角,契合了这位自毛泽东以来最具权威领导人的政治目标:

“习近平认为,拥有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对政治控制来说非常重要。他说过很多次,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为了证明他的论点,拉迪引用了诸多中方统计数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流向民企的非金融企业贷款占比从2012年的52%锐减至2016年的11%,而流向国企的非金融企业贷款同期却从32%攀升至83%。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投资方来看,私人投资占比在稳步增长近十年后于2016年首次下滑,而公共投资却在同年出现明显回升。

恐怕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则是中国国务院国资委的一组统计数据了。2005年到2017年间,国资委管理的央企资产总额从约10万亿元人民币扩张到了约54万亿元人民币。但在此期间,这些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却从6%跌至2.6%。也就是说,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这些央企得以越做越大,但盈利能力却越来越低。

但拉迪澄清说,国企并非毫无存在价值,而关键之处在于提升他们的竞争力:

“我并不是说国企全都应该消失,我认为,如果政府给国企施加更大的竞争压力,很多国企能够提升他们的效率,并与私企进行竞争。”

拉迪估计,国企收益恶化以及私人投资紧缩,每年削减了中国1.6%到2%的GDP。而扭转不利局面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叫停“国进民退”。他说,如果中国能够找回此前的市场经济格局的话,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将以8%甚至更快的速度增长。

他还说,中国经济在这个关键时期将向何处去?就要看习近平今后的抉择了。

记者:家傲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