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行三个月内两度降息 人民币持续走弱

0:00 / 0:00

中国人行周二意外降息,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常备借贷便利利率(SLF)多个品种分别下调15个基点、及10个基点等,这是中国人行三个月内第二度调降政策利率。

台湾金融研训院院长黄崇哲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中国央行降息目的希望资金成本降低,增加人民持有意愿,但是效果不大。房地产方面,民众宁愿提前还款、降低房贷压力。企业方面,因为供应链调整,企业接单大幅减少,就算利率再低,没有意愿借钱扩大生产。

“它现在处理的是要素的成本,但是当最终产品端,手机降价、车子降价、房子降价都没有人要买时,后面刺激手段都是多余。现在现象已经是通缩了,现在是陷入需求不振。” 黄崇哲进一步说明,“国内外需求不振时,中国过去就靠政府扩大消费带动需求。但是又受限于地方财政的困难,所以只剩下中央扩大需求。”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经济日报》 表示,三个月内两度降息,主要源于经济修复的内生动力还不强、有效需求仍不足,亟需通过降息等政策协同发力以强化逆周期调节。

贺江兵:结构性通缩与结构性通胀并存是中国独有

本月稍早前中国人行公布,今年7月人民币新增银行贷款3,459亿元,比6月份骤降89%,单月新增规模创下自2009年11月以来新低。

中国人民银行(人行)15日无预警调降中、短期政策利率。(路透社资料图片)
中国人民银行(人行)15日无预警调降中、短期政策利率。(路透社资料图片)

中国金融学者贺江兵同样认为,中国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利率都低,降息空间有限、作用不大。他说,关键不在于利率高低,而在信心不足。“为什么经济好的时候利率高,大家也愿意借款,大家有个奔头,预期经济会好起来。但是,现在大家都觉得经济不会好”。

“结构性的通缩,也有结构性的通胀并存!”贺江兵对于中国是否陷入通缩有不同看法。他说,日常消费不可少的刚需,吃穿用品价格仍较高,以猪肉为例,从1斤8块涨到30多块,现在又回跌,但不能以通缩看待。另一方面,房价、汽车、家电等耐用品,及工业用品都在降价。

因此贺江兵主张通缩、通胀两者是并存。“这样的现象,只有在中国发生,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可能发生,因此央行能做的也不多”。

《每日经济新闻》 引述业内专家表示,当日央行开展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时,进行了超出市场预期的“降息”,对人民币贬值造成一定压力。此外,15日公布的1-7月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等数据不及预期。海外美元持续走强也有一定影响。

人民币7.3关口保卫战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15日一度跌破7.3关口,创下2023年来新低。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15日深夜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银行结汇12008亿元人民币,售汇13070亿元人民币。中国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春英称,“国内基本面预期改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企稳回升,在此情况下,市场主体“逢低购汇”有所增多。”然而,话才落地,16日早盘续贬,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小幅跳水到7.3356。

黄崇哲分析,中国对美金的需求,可从三方面来看,首先中国人有资金外移的需求,因此需要美金;其次,美国利率上升、中国降息,中美利差扩大,也造成资金的外流;第三,资本市场A股“断头”频传,债市也出现问题,国外资金要撤出、人民币资产被抛售。“人民币的压力会比现在还大,如果中国经济第二季数据不佳,第三季已经走了一个月,还是没看到起色。”

贺江兵说,归根究底留不住外资企业、民企又躺平,经济就会垮,各种矛盾都会爆发。虽然中国在口号上和文件上口口声声要留外企,但另一方面又高举《反间谍法》引发外资忧虑,中国说一套、做一套,是矛盾的。

记者:黄春梅 责编:许书婷 梒青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