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指数持续下滑 再陷通缩阴影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在历经两个月企稳后十月份再度下滑,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指数已连续十三个月下降。中国经济重新陷入通缩阴影。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2%,环比下降0.1%。中国的CPI在8、9月份终于微幅上涨后,10月再度陷入负增长。

对此,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10月份受天气晴好,农产品供应充足、节后消费需求回落等因素影响,CPI略有下降。其中猪肉价格下降30.1%,降幅扩大8.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55个百分点。

金融学者司令对本台表示,今年的10月份正逢中国的中秋和国庆等黄金消费连假假期,在节庆时大家喜欢宴客聚餐,食品需求却不那么坚挺,甚至拉动食品价格下降是项警讯:“如果消费很旺盛,猪肉需求应该非常强烈跟着上扬。可见,中国居民长期不敢消费,需求疲软。”

PPI连续13个月下降

另一方面,中国10月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6%,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环比则持平。中国统计局表示,“10月份,工业生产经营活动保持扩张,受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及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等因素影响,全国PPI同比降幅略有扩大。”

中国10月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6%,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环比则持平。(路透社资料图片)
中国10月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6%,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环比则持平。(路透社资料图片)

美国《纽约时报》 指出,虽然中国的国有银行为建设更多工厂注入了资金,但家庭和企业仍对消费支出持谨慎态度,而“物价下跌可能是中国通货紧缩的前兆”。报道认为,在这种恶性经济状况下,中国的企业和员工会发现从商品或工作中获得的收入更少了,债务却一如既往地沉重。

财联社引述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以“类通缩”解读指出,CPI走弱反映了中国经济供给保障持续加强,但内需恢复仍然较缓的特征;同时,外需在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也难以对这部分过剩供应进行有效填补。他预期,“ ‘类通缩’ 特征或将持续一个季度左右,明年临近开春,CPI中枢或能重回温和上行区间。”

“PPI下跌趋势非常明确,甚至连小阳春都没出现。”司令说,中国PPI连续13个月下滑,往前推算,去年12月疫情解封后,中国原本寄望去掉疫情影响,陆续推出增值税留抵退税等财税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组合拳,希望能让企业买帐,放心扩大生产,看来并未完全奏效:“没有企业相信中国政府这种迷惑性的宣传,他们要是真发展起来,可能是下一个马云、马化腾或孙大午。这些人的借镜,对于想要在实体经济闯出一点天地的企业家而言,并不是什么好的信号。”

网易号作者“日久生情”分析, 问题的根源在于内生动力不足。中国作为全球工厂,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但这种生产能力是由众多工厂组成的,它们需要订单来保持运转。CPI的下降反映了需求不足,这导致了消费减少、订单减少,无法支撑巨大的生产能力。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生产能力的浪费,企业停工、破产、裁员,工人失业,收入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尽管CPI下降会使物价更加实惠,但通缩可能引发经济不景气,带来失业、民众收入减少等不利影响。

记者:黄春梅 责编:许书婷、何平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