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官方公布的六月份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情况指数均不如预期,这一状况引发外界关注。
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30日发布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5,和5月的数字相同,且已连续2个月低于50荣枯线,低于市场预期。
美国《华尔街日报》一项相关调查指出,先前受访经济学家们预计,中国6月份官方制造业PMI可能为49.7。
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6月份,涵盖服务业和建筑业活动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从5月份的51.1降至50.5。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从5月份的50.5降至6月份的50.2,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从54.4降至52.3。
制造业指数过去一年仅3个月大于50
台湾的云林科技大学财务金融学系教授郑政秉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指出,中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间,大于50的只有3个月,另外9个月都低于50,看来中国经济没有回升的趋势。
台湾的国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林雅铃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则指出,中国经济现况主要面临需求不足,制造业活动处于收缩区间。
针对中国6月份生产指数从5月份的50.8降至50.6,林雅铃认为:“从细部指标来看,6月份需求的新订单指数从5月份的49.6下降至49.5,低于50;6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也降到48.3,虽和5月份持平,仍在50以下,需求面基本上在下降。”
林雅铃提到,去年至今,中国的经济状况不佳,民众对前景悲观,产生预期心理,担心经济持续陷入衰退遭减薪、延迟发薪甚至失业,消费转趋保守。民众宁可把钱留在身上,一旦信心无法恢复提振,就不会带动供给。
郑政秉也提到,全球各国预测机构都希望中国经济表现能止跌回升,但实际面临的问题险峻,当局推出的经济政策不一定有效。最关键的是跟制造业有关的房地产行业,最近中国推出的利多政策,如地方政府购买存量房、降低利率、放开首付条件等,但是建筑业指数仍往下跌。
林雅铃也认为,无论中国各地政府如何下调贷款利率、取消限购、头期款调降都难以刺激民众买房,消费者受建商烂尾楼影响,政策诱因提升的效果有限。无论是既有库存房或新开工、新投资的项目,开发商、建商都缺乏意愿,自然难以带动产业。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疲软
于此同时,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30日另公布6月非制造业(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PMI为50.5,比5月的51.1%下滑0.6。这也比彭博社此前调查所预测的51%低,显示中国服务业扩张同样放缓。
郑政秉分析,看过去一年表现,虽然相关指数在荣枯线以上,其实是一路下跌:“回头看中国非制造业的颠峰是去年3月,达到58.2;之后跌到56.4一路往下滑,虽勉强撑,没有掉到50以下,但整体趋势不看好。地方财政问题、民间和中小企业没有投资意愿、外资撤离都是问题,加上地缘政治紧张,导致贸易战、科技战、关税战等不断提升,使得中国要进入经济复原期比想像的时间更长。”
中国面临险峻国内外政经环境
郑政秉还指出,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从美国开始,欧盟乃至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对中国采取提高关税措施:“中国的核心制造业汽车,不论是传统或最引以为傲的电动车,在国内销售状况非常糟,价格大幅下跌,跌幅大,厂商都亏损。房地产、新三样企业市场需求也在萎缩。即使政府推出奖励、扩张政策,看来效果不好。加上这个月,各地天灾频传,尤其中部地区水灾严重。”
林雅铃也认为,中国在国际间以低价倾销产品导致反弹,美国、欧盟等对中国采取加征关税制裁的措施,影响到中国电动车等相关生产。
记者:夏小华 责编:陈美华、何平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