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官方《半月谈》杂志发表《社区食堂:持续营运有困扰》的文章,引发舆论热议。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在二十大获得连任后,社区食堂在各地纷纷上马,成为重回计划经济的迹象之一。那么,社区食堂面临“烂尾”的原因何在?
- 中国拟广建食堂 便民或另有图谋?
- 二十大后各地供销社快速崛起 北京总社高标准招聘公务员
- 计划经济回来了?湖北重建一千三百个供销社
- 中国欲打造农村"三位一体" 计划经济回潮?
- 习式计划经济 新旧"供销社"有何不同?
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民政部2022年10月曾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在未来两年在全国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各市(区)应选取3至5个社区,并要求配建食堂。《半月谈》的文章披露,该刊记者针对一些已开始营运的社区食堂进行了实地探访,虽然社区食堂被指“平价且卫生”,获得了部分居民青睐,但记者也发现运营中“存在一些困扰”。
社区食堂为何“运营有困扰”?
文章认为,社区食堂出现“困扰”的原因,一是“场地成本给社区食堂运营造成较大压力”。由于社区食堂的惠民属性,饭菜利润有限,但前期装修、房租等投入较高。如果没有房租减免,一些社区食堂可能会亏损。
二是“众口难调,难以权衡”。多家社区食堂运营负责人说,社区食堂面向全体居民,众口难调。如果想多些口味,就要多聘请厨师,但客源却不一定成比例增长,成本难以收回。
三是“部分居民担心食品安全”。一些居民认为,社区食堂具有公益性,利润较低,担心经营者可能为了获利使用临期食材、降低卫生标准。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会让居民对社区食堂失去信任,因此经营难度进一步增大,惠民属性难以保证。
经济学者:社区食堂是政治产物
旅美经济学者秦伟平告诉本台, 他在中国的家人所居住的小区就有这种社区食堂:"老人觉得还是挺方便的,而且价格很便宜。的确,很多普通老百姓会有这种感觉或者错觉,但是它其实是一个政治化的产物,是一种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社区食堂,和市场经济下、由市场衍生的商品供应完全是不一样的。"
《半月谈》记者采访中也发现,目前社区食堂运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完全依靠市场运营;二是街道提供场所,减免租金,引入市场主体运营;三是依托第三次分配,助力市场主体运营。
秦伟平说,这些社区食堂经营遇到困境毫不奇怪。首先,如果这些食堂是依赖财政补贴或拨款,那么在整体经济大环境都难以维持的情况下,这种“锦上添花”、想博取群众好感的所谓公共福利,就更难以为继。至于众口难调和居民担心的食品安全的问题,他认为,这些都是管理问题。如果不是市场化经营,就很容易发生贪污、浪费和管理成本偏高等问题。
社区食堂也让秦伟平联想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曾搞过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各地政府成立了大量公共食堂,吃饭不花钱,俗称“吃大锅饭”。但结果就是没过两三年便把国家掏空,并发生了大量饿死人的惨剧。
“社区食堂,他们可能一方面想做一些挽救民心的形象工程;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是想做一些重新回归计划经济的一种尝试。”秦伟平说,“很遗憾,我们看到这种尝试应该是失败的,不知道中国政府是否会去反省一下。”
不按照市场经济运作 必然要“烂尾”
去年中共二十大后,中国多地就出现供销合作社全面复活的趋势。同时,各地还陆续尝试设立国营食堂、社区食堂。外界纷纷猜测,习近平连任将重回计划经济模式。
旅美时事评论人士横河告诉本台,相关举动都是由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思维模式决定的:“长期以来,他的思维就停留在文革之前,所以动不动就搞一些奇怪的东西。”
横河认为,当局搞这些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体现所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为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下很多事情都可以解决,但如果让市场来解决,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存在了。
横河还表示,供销合作社和社区食堂走向烂尾是必然,“因为它已经不符合现在的中国经济整个结构、状况,那么要按市场运作,这就不符合食堂和供销社的职能了。它们是按计划经济来进行的,所以这个东西肯定要烂尾,肯定要结束。”
横河认为,要解决目前社区食堂的困境,唯一的出路是交给市场运作:“问题在于,各地都是在以完成政治任务(的态度)在抢着上食堂,所以必然会导致非常混乱的情况。这种项目根本就不应该出现。”
他说,中国各地政府都以为这种项目要上了的话就可以讨好上面并得到经费,赚点儿钱,同时也完成了政治任务,是一举两得。但实际上,这是两个都得不到。
记者:凯迪 编辑:何平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