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输出过剩产能的问题近来受到外界高度关注,欧美方面已对中国发出直接警告,但北京还在高调反驳。那么造成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官方可有解决方案?
中国的新能源车问界M7日前在山西高速公路发生致命车祸,引发舆论关切。网名为“三个沐沐”的网友27日在多个社交媒体发文,称其弟弟驾驶的问界M7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段高速行驶时,在超车道上与前方洒水车追尾后起火,造成车上3人不幸遇难。涉事车辆在撞击后安全气囊未弹出、车门也打不开,导致三人被烧死。涉事车企回应称,安全气囊正常打开,电池包正常,正积极配合调查。
问界(AITO)是由华为与车企赛力斯联手打造的汽车品牌。这起车祸正发生在欧美等国不断批评中国电动车等产品产能过剩、低价倾销之际,令外界对于这种在国家产业政策主导下“卷出来”的中国产品质量产生更多疑虑。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告诉本台: “中国搞的电动车看起来很Fancy(花俏), 各种各样的功能甚多,但它连最基本的汽车安全性,结构安全性,这些基本的它都没过关。它想往高端冲,冲不上去,再加上美国也在限制。”
近期,美国财长耶伦(Janet Yellen)和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接连访华,均提出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尤其是所谓“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的出口。耶伦指出,这些问题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生产商构成了威胁, 美国不会接受其新兴产业被获得补贴的中国廉价商品所摧毁。随后访华的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对中国产能过剩表达关切。去年10月,欧盟已经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政府补贴问题展开调查。
曝中国汽车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 打脸官方说辞
对于欧美的相关指控,中国一直高调否认。中国驻欧盟公使彭刚4月30日在“欧盟观察”发文,称这只是欧美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而寻找的托词。他称,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不是补贴的结果,而是企业依靠自身的“技术创新”及在市场竞争中积累起来的“成就”。并且,判断产能过剩要看一个行业是否存在大量闲置产能。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需求持续旺盛,根本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不过,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近日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前20家乘用车企业产能合计约3500万辆,占总量约7成,整体平均产能利用率却低于50%。报告说,产能利用率在80%到85%之间被认为是比较健康和可持续的水准,而低于60%时 ,就意味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究其主要原因,一是面临越来越多的新入局者,逐步丧失掉先发者的市场优势;二是错估了新能源发展趋势, 盲目扩张产能。报告还提到,中国国内车企盈利能力已严重下滑,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汽车行业利润率只有5.0%。
美国前官员: WTO无法阻止中国透过补贴输出过剩产能
美国商务部前助理部长及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前委员莫洛伊(Patrick Mulloy) 告诉本台,中国多年来一直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战略,经济增长的2%依赖于出口。2015年,中国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文件。这份号称“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行动纲领, 提出了中国希望在重点新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就包括新能源汽车等。
莫洛伊说:“当我在中国委员会(USCC)任职时,我们会到中国去。我们看到了他们如何补贴他们的新产品,他们非常大力地投入到风能和电动汽车,以及太阳能电池板。他们想隐藏,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正在向这些行业提供补贴。”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美国对中国已产生数万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莫洛伊指出,世贸规则从来都无法约束中国,他们甚至难以从中方获得有关补贴的信息。他说:“他们(中方)应该向世贸组织提供信息,但他们没做。 因此,世贸组织无法应对非市场经济。”
他认为,现在各国都在对中国的补贴问题发出警告,而美国已决心不再重蹈覆辙:“中国人会做他们想做的事,但我们不会再任其消灭我们的产业。我看到美国两党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这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也非常重要。”
学者: 中国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和专制体制融合下的怪胎
谈到中国的产能过剩与政府指导下的产业政策,谢田教授认为: “中国出现产能过剩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专制体制和政府控制。实际上,这是一种市场经济和专制体制融合产生的畸形怪胎。”
他以电动车行业为例指出,中国目前已有200多家电动车厂,产能远超国内需求。过度投资导致回报递减,企业为生存纷纷陷入价格生死战。但如果在市场经济环境,其中很多企业可能根本不会投产,而现在纷纷投入的原因就是各地政府都在推动。
“中央政府有这个补贴、政策,我们也要分一杯羹,所以各地纷纷投产,匆忙上马,至于卖不卖得出去,他们不在乎。关键是对政府官员来说,这是他的政绩,只要可以上报其GDP,他就可以升官发财。” 谢田说,中国制定产业政策时,最优先的就是要GDP,用经济数字增长的假象来吸引外资。各地政府为迎合中央政策制造GDP,所以就要寻找最热门的产业。其结果就造成中国的产业政策成为一种“以邻为壑”的国策。
如何消除产能过剩?谢田认为,中国当局肯定不愿意主动解决这一问题:“因为主动解决意味着让这些公司破产,退出这些领域。那就是自己制造的失业和倒闭狂潮。但最后, 中共可能不得不这样做。”
报告:中国产能过剩已扩大到各工业部门
美国的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今年3月曾发表报告,称中国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由来已久。上一次发生在2014-2016年,即中国当局为应对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的几年之后。而现在,中国的产能过剩又回来了。这在清洁技术等新兴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的硅片产能利用率从2019年的78%下降到2022年的57%。2022年,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国内电池装机量的1.9倍。
但除了这些受瞩目的案例之外,产能过剩现在还影响到了整个工业部门。荣鼎的报告指,中国各行业的企业现在生产的产品远远超过了国内消费的吸收能力。但它也可以进入国外市场,创造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有时还会造成威胁其他国家工业生态系统的全球裁员。这些不平衡现象自新冠疫情大流行以来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报告还称,北京的政策规划将加剧国内供需之间日益失衡,使中国走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对抗之路。
地缘政治导致“世界工厂”梦碎?
不过,旅美经济学者程晓农认为,目前这种普遍的产能过剩与中国的产业政策并无直接关系:“中国没有产业是产能不过剩的……它的问题在于,中国原来的产能构架是按‘世界工厂’的标准来的。'世界工厂'的标准是什么?无限大。但问题是,这个梦破了。”
程晓农告诉本台,造成这个梦破的原因就是习近平点燃了中美冷战。作为世界工厂,是不能够对外扩军备战的。一旦让其它国家感到威胁,就会失去全球市场,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也就无法存在,而且这些市场是拿不回来的。
“不是因为产能过剩而有贸易战,而是反过来,是因为中国威胁了各国的和平安全,才发生贸易战。贸易战是别国惩罚中国的手段。” 程晓农说,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外商长期投资的结果,而不是靠中国的产业政策。中国以往的技术发展是靠利用和吸收外国技术,以及进口资源,才能维持庞大的制造业能力,同时,也依赖于庞大的外部市场。现在地缘政治形势恶化,各国都在对中国"去风险化",中国面临失去世界市场, 产能自然会过剩。
学者:国内消费降级 产能过剩无解
目前,面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很多政府和经济学家都在呼吁北京努力扩大内需,提振消费。这有可能实现吗?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公布了《中国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21》。程晓农指出,根据该报告,2021年中国月收入1,090元以下的人口为6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42.85%,属于赤贫人口;其次,若以1,090—3,000元作为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标准,则该群体人口的比重达到41%,约5.74亿。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消费要降级的国家,人口的84%,人均收入不到3000块(人民币)。”程晓农说,疫情之后,中国老百姓流行吃的是“穷鬼套餐”和“剩菜盲盒”,要想拉动消费谈何容易。即使中国政府有钱,也不会用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福利,而是投入扩军备战。“中国可以在人民越来越穷的情况下,每年的军费扩张6-7%,因为它是一个专制国家。”
那么,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有解吗?程晓农的答案是:“中国经济既不可能通过产业政策改善过剩产能,也不可能消费升级,创造新的经济成长。两条路都是死路。”
记者:凯迪 责编:李亚千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