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质疑中国三季度保持不变的经济增长数据

中国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经济第三季度继续以6.7%的速度增长。有海外经济学家对中国官方公布的连续保持同样增长速度的数据提出质疑,因为中国官员经常为政治考虑而改写经济数据。

美国《华尔街日报》 10月 20日报道说,这是自1992年中国政府开始公布每季度经济增长数据以来,首次出现连续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都保持在同一水平的现象。有经济学家认为,一个经济体连续几个季度出现相同的增长率实属罕见。这种情况之所以能在中国发生,是因为政府在设定了严格的经济增长目标(今年的目标为6.5%-7%)之后,有关部门就会想方设法达到这个事先设定的增长水平,并通过包括财政刺激措施、向国有企业施压、或者创造性的会计方法等来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官方发布的1-3月份经济增长数据为6.7%,而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增长疲软,引发外界对中国第一季度增长数据的巨大争议。

海外经济学者估测,中国官方增长数据被人工美化的幅度可能在0.1或0.2个百分点左右,相当于100亿美元至200亿美元的产出。任何更大幅度的美化有可能引发来自国际社会的更大力度的审视。中国这样的一党专制国家,非常重视社会稳定,国家控制和渐进主义。较高的经济增长有助于防止失业,抵挡失业可能带来的社会不稳和对共产党专制的挑战。
在德国的透明国际组织的亚太事务负责人廖然,就中国官方经济增长数据存在被"人工制造"的现象分析说:

“李克强不信任中国的经济的统计数据这点,早已就是个公开的秘密。在中国有个流行说法,‘数据造官员, 官员造数据’。各级政府的官员都会设法美化各种数据,以此美化自己的政绩。”

报道说,中国官方宣布的失业率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和4.3%之间。然而,美国一家非营利智囊机构“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2002年至2009年间的实际平均失业率接近11%。但中国国家统计局没有答复《华尔街日报》要求置评的请求,但在过去,该机构曾声称它的计算方法是健全的,符合全球公认的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和很多经济学家都敦促中国政府取消人为机制,并称这种做法会导致财政刺激规模过大,从而催生出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以及债务。凯投宏观 (Capital Economics Pte) 的经济学家朱利安-普理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 表示,经济增速连续三个季度都保持在6.7%这个不变的水平,这实在令人不可置信。中国当局显然在对经济增长数据进行相当程度的美化。即使按照中国的标准,这似乎也是一种更新水平的人造的稳定。中国第三季度的增速可能超过了6.7%,而第一季度的数据则比这个低一点儿。

兴业资本 (RHB Capital Bhd.) 的经济学家樊张(音译)警示说,随着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放缓,中国政府或将采取更多的干预措施。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政府已经设定了6.5%的年经济增长目标,为此,当局可能将想方设法达到这个数字。在过去,当中国经济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时,中国当局经常采用的方式是尽力低估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的数字。经济学家爱米-纳卡穆拉(Emi Nakamura),约翰-斯坦森(Jon Steinsson)等在《美国经济杂志》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每年低估了几个百分点的增长率,而在2002年之后开始高估增长率和通货膨胀。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总是太圆滑,这要么可能是出于政治需求额考量,或者是基于不良的数据收集方法。

透明国际的廖然表示,中国政府也意识到数据准确的重要性,但没法很快解决数据造假问题:

“如果说,中国统计数据不准确的一个原因是,官员为了炫耀政绩而伪造数据,那么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中国收集到真实数据也非常困难。比如说,中国很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买了好几套公寓并将它们出租出去的人们,为了不报税而隐瞒自己的收入。这些没有被报上去的经济活动,也就没有被反映在统计数据中。”

报告还说,对通货膨胀的忧虑而导致的不满经常被引用为是导致中国1989年天安门广场学生抗议运动的因素之一。而过去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平稳的通货膨胀数据,是中国共产党仍受到支持的重要原因。中国的统计数据在国内也受到质疑。根据维基解密泄露的一份美国外交部文件,2007年,中国现任总理李克强时任中共辽宁省党委书记时,曾对中国的“人造”统计数据缺乏准确性表示不满。他还说,他本人通常更多地依赖较难操纵的类似电力输出和货运量等数据,判断经济状况。自那以来,中国许多银行创造了各自版本的“李克强指数”。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说,中国政府也在试图努力改善或至少保护其增长数据的真实性。本月初,习近平在一个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防止假冒官方统计数据的重要性,并承诺要惩罚那些编造数据的官员。有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官员有强烈的动机来操纵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虽然北京已不再仅仅根据地方的经济增长数字来评估地方官员政绩,但这些数据仍然是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准。此外,重复计算是扰乱统计的另一个因素,例如,跨境贸易的数据可以被有关的两个省份都重复计算以显示经济增长政绩。2015年,中国政府开始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标准。

中国数据的不真实性多年来一直是海外经济人士关注的问题,例如去年9月18日,英国《金融时报》就曾发表其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的一篇题为“中国经济数据虚实难辨”的文章,作者表达了国际经济金融界对中国数据造假问题的关注,他说,外界早已习惯了中国制造的各种假货,但如果一些最基本的数据也是假的,那将怎么办呢?如果中国的GDP数据根本不像被吹嘘的那么高,结果会怎样呢?

(记者:希望; 责编: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