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能过剩 中方论调反复 西方称早供需失衡

近来,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板产能过剩引发西方国家高度关注,外界推测美欧可能透过关税来反制。但中方官员近日以"指责毫无依据" 、"伪命题"回击。东西方在产能过剩问题上各说各话,究竟该相信谁?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Janet Yellen)近日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访问,这是她上任以来二度访华。访中期间,耶伦与包括中国总理李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财政部长蓝佛安等多位主管经济的中方官员会晤,多次关切中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要求北京采取作为改善。

面对西方指控,中国开始反击。目前访问欧洲的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4月7日在法国表示,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并非靠补贴取得竞争优势,且称关于产能过剩的指责 “毫无依据”。中国驻美大使谢峰5日接受美媒 “新闻周刊”(Newsweek)专访时也指出,相关指责是个 “伪命题”,以全球范围来看,“优质产能不是过剩,反而是严重不足”。

产能过剩指控没依据?美专家反驳

究竟何谓产能过剩(overcapacity)?根据英国剑桥词典定义,产能过剩指的是一个产业或工厂产量多于销量。

美国纽约智库 “外交关系协会”(CFR)国际贸易专家塞策(Brad Setser)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中国太阳能板、电动车电池都出现产能过剩,电动车则是出口快速成长。他说:“毫无疑问地,(中国)太阳能产业产能过剩。中国产能超过今年任何全球需求的合理预估,或是明年需求预测,导致太阳能板大幅跌价。”

塞策6日也曾在社媒X(前推特)引述中国长安汽车主席朱华荣去年指出,2024年底前,中国电动车电池制造商年产能将达4800吉瓦(GWh),但国内年需求最高仅1200吉瓦,等于产能是需求4倍之多。

至于电动车产业情况,塞策表示,中国每年制造约1000万台电动车,国内汽车销量每年约2500万台,电动车仍有成长空间,但不是人人都想买。他说:“中国企业投入大把资金,导致(电动车)价格下跌,出口增加。所以,这不是产能过剩的明显案例,却是中国电动车出口快速增长的明确案例。在国内需求大量被电动车满足下,也有清楚证据显示,中国传统内燃机汽车(ICE)产能过剩。”

根据美国华盛顿智库 “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今年2月整理的相关数据,中国纯电动车(BEV)出口去年成长70%,总值达341亿美元,其中多数(近40%)销往欧盟,15%销往其他欧洲国家。

美国独立经济研究公司 “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3月底也引述相关数据指出,2023年,中国电动车出口量已达2019年的7倍,同比增加1.7倍;太阳能电池出口量则是2018年的5倍,较2022年增加40%。

华盛顿智库 “美国企业研究所” (AEI)经济学家史剑道(Derek Scissors)也反驳中方说法。他以书面方式向本台表示:“中国把特定产业列为战略性,提供非常低廉的贷款、土地与电力等,中央与地方政府都这么做。因此,即便长期承受高额亏损,中国制造商仍能维持营运,这分明就是产能过剩。”

北京一家小米专卖店 2024年3月26日展示的SU7电动汽车(法新社)
北京一家小米专卖店 2024年3月26日展示的SU7电动汽车(法新社)

北京当局曾承认产能过剩

除了数据之外,美国前代理副贸易代表、智库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ASPI)副所长科特勒(Wendy Cutler)在接受本台视讯访问时也指出,中国当局去年十二月工作报告,就曾把产能过剩列为挑战。

科特勒指的是去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强与多名政治局常委出席。根据新华社引述,会议指出 “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

“他们(中方)似乎有点改变论调。我也注意到耶伦访中期间,他们对承认有产能过剩问题出现反弹,” 科特勒告诉本台。她表示,中国长年把政府资金、援助与其他支持投入特定本土产业,导致大量供给问题。

此外,中国学界也认知中国有产能过剩问题。根据中国 “观察者网” 整理,北京大学教授卢锋3月中出席一场探讨中国经济压力与动力的论坛,分享他对新一轮产能过剩的行业观察,点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业、传统燃油车、部分成熟和传统芯片、石化基础原料等。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期刊收录一篇以 “中国式产能过剩:历史考察及对新发展阶段治理的启示” 为题的专文。该文以中国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20年末已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如果 ‘十四五’ 时期各地新能源汽车规划项目落地,产能过剩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产能过剩是长年问题

事实上,产能过剩不是新现象,而是中国长年问题。“荣鼎集团” 多位专家3月26日撰文指出,中国长期有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亦即企业维持或增加未使用产能,不担心盈亏,这通常是因为缺乏有效率营运的经济压力,例如硬性预算限制。

文章表示,中国前一次产能过剩发生在2014至2016年间,当时政府以基础建设与房地产为重点,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大幅提升产能。不过,“2014年时,随着房地产与基建需求减弱,钢、铝等重工业产品明显出现产能过剩”。

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政治专家高敏(Mary Gallagher)4月2日也于 “全球政治評論”(World Politics Review)撰文呼应上述观察。高敏表示,中国近年的繁荣时期,为不同产业带来一波波产能过剩,这取决于政府当时优先项目为何。她说,产能过剩在中国体制内有其 “政治逻辑”,中国治理模型是透过一场场的 “运动” (campaigns)来运转,藉此重新导向与动员人民;习近平早年的反贪运动、新冠疫情期间的 “清零” 运动都是其中例子。

过去曾参与美中贸易谈判的科特勒也观察到,比起扩大内需,中国当局对提供补贴、制定有助于企业及制造商的政策,感到自在许多。

科特勒表示,新冠疫情后,美国与其他国家透过提供人民税收抵免或直接发钱,来刺激内需。不过,她说: “对中国来说,直接发钱给消费者有份不情愿,因为害怕这么做可能会危及党的控制,或促使社会变得较物质主义、较没兴趣做对国家正确的事。我认为这类心态需要改变,尤其是当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之际。”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海安市一家工厂的员工正在制作生产太阳能光伏组件。(法新社)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海安市一家工厂的员工正在制作生产太阳能光伏组件。(法新社)

钢铁VS干净能源 欧美反应差异

在过去,中国输出过剩钢铁也引发国际关注,美国、欧盟等都曾对中国钢铁出口祭出反倾销税。现在,面对中国干净能源出口过剩问题,西方国家关切程度似乎更胜以往,这是为什么?

“每个国家都想打造自己的干净能源产业。人们希望绿色能源转型能在国内制造工作机会,而非在中国,” 塞策向本台分析。他以美国为例指出,拜登政府透过《通货膨胀削减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提供干净能源补贴,希望打造本土制造业,“所以我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回应强烈,是因为中国出口激增与美欧政策相碰撞,这些国家也计划在相同领域打造本土产业。”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副研究员、前瑞银集团(UBS)首席经济学家马格纳斯(George Magnus)则认为,西方强势回应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美国与欧洲政府不愿在太阳能板、电动车与其他干净技术上,完全仰赖中国出口。

马格纳斯告诉本台:“部分原因是,我们想要有自己的供应链,不想依赖中国。就如同中国也不想仰赖其他国家一样,美中在这方面动机类似。” 他认为,这某种程度也是对全球化的反弹,“中国与西方政府都认知到,可能在许多方面,全球化下的相互依赖有点太过头了”。

至于欧美政府为何选择介入,而非透过市场机制来处理中国出口产能过剩问题?马格纳斯分析,西方国家当然可以说为了对抗气候变迁,大量进口中国廉价电动车, “但这么做需要付出代价”。

他解释:“我们会危及国内制造商,导致它们破产。我们会失去工作机会、失去技术、失去技能,还会变得仰赖亏钱的中国企业。若价格跌太兇,这些中企自己都可能破产,这在电动车产业已经逐渐开始发生。” 他表示,美欧政府之所以干预,是因为它们不仅要顾及消费者,也要顾及本土制造商,须在两者利益之间取得平衡。

安徽淮北一家工厂的汽车电池生产线 (法新社)
安徽淮北一家工厂的汽车电池生产线 (法新社)

西方国家如何反制?

欧盟去年十月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调查尚未结束,欧盟执委会3月5日就公布一份文件,指已有足够证据显示,中国电动车获得补贴,进口量自调查启动以来同比增长14%;外界推测,欧盟可能提前对中国电动车开征关税。耶伦本月初访问中国前,也曾暗示美方 “不排除采取额外措施” ,来保护本土干净能源产业。

谈到耶伦此次访华,长年研究中国经济的马格纳斯向本台表示,对话虽是好事,但他不认为耶伦此行想谈的议题,例如产能过剩、自由市场、市场准入等,能取得任何进展。他说:“我也没有信心习近平会有任何让步。基本上,中国经济模型符合党的利益。这个模型目前遭受压力,所以他们希望透过发展习近平所谓的 '新质生产力’ 来试图适应。”

科特勒虽认为美中双方都有诚意对话,但她呼吁美方:“必须保持高度警觉,确保任何针对这些议题的新讨论,不会被中方拿来作为不立即采取行动的 ‘拖延战术’。同样的,这也不应该成为美方不采取必要行动,因应急迫问题的原因。”

那么,美方后续究竟可能采取何种措施,反制中国出口过剩?史剑道预测,拜登政府可能调整现行对中关税。 科特勒看法类似:“过去一年来,有许多关于美国可能重新平衡(301)关税的讨论,意思是提高如对电动汽车等商品关税,但降低特定消费型产品的关税...这是一个可能性。”

科特勒向本台表示,中国有长期结构性问题,供需严重失控,“一个国家制造占全球产能30%,但内需却低到仅占全球经济消费13%,这种情况不可接受”。她强调,西方国家对中国开征关税不是 “贸易战”,而是回应中国不公平贸易作为。

记者:徐薇婷 责编:李亚千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