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持续低迷 中国前央行行长呼吁加大调控政策

0:00 / 0:00

在结束3年的新冠清零封控后,中国今年的经济表现未如预期般快速复苏,反而持续下滑,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易纲发文点评中国如今的经济问题,他也建议北京当局需要加大政策调控才能带动复苏。

本周二,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易纲于全国政协机关报《人民政协报》发表文章,文章中谈到中国的经济仍处于疫情后的復甦阶段,因此民众要有耐心及信心。但是,中国今年第二季度以来经济恢复的速度放缓,不仅制造业量能收缩,国内生产动力和市场信心也偏弱,因此易纲建议当局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以有效带动内需。

文章中,易纲明确的点出了中国经济如今面临的问题,他认为,现今中国人民普遍出现减少消费、提早还贷的状况,这显示大众预期降薪和紧缩的心理,因此开始增加储蓄、减少负债。而房地产风险尚未出清、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导致基础建设投资降低、以及民众就业等诸多经济困定都尚待中国政府处理。

针对前述经济问题,易纲建议北京当局应该“因城施策”,透过租房贷款优惠以及适当补助地方政府,改善住房需求、扩大地方政府的房产收购量,同时,也应该藉由户籍改革推动都市化,将农民工带入城镇,由于城市新住民会有较高消费意愿,便能扩大内需。最后,易纲也认为应该调高夏日峰值电费,以解决中国夏季用电紧张的问题。

学者:中国官员缺乏有效经济调控手段

尽管易纲呼吁政府应加大经济调控力度,不过,外解普遍不看好中国政府有办法在今年会推出更强劲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此,经济学者又是怎么看的呢?美国民间机构“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尽管中国政府已经感受到经济下行所引发的民怨,因此也想加大调控力道,不过,中国政府当前缺乏有效调控手段。

李恒青说:“主观上,从中共中央到国务院他们都感到了压力,除了习近平本人,其他人都感到了经济不好引起社会动荡、社会不满的情绪加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国务院都希望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画。”

李恆青指出,尽管中国政府主观上希望加大调控,但是客观上,因为中央及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因此想透过投资房地产等重点项目救市,非常困难:“现在再想聚债非常困难,因为中央政府现在的信用非常低,到处都出现大量到期了以后还本付息困难、最后出现坏帐。所以金融信用低,金融、融资成本就会很高。”

学者:减缓外资出逃是中国经济复苏关键

旅美经济学者郑旭光则认为,易纲发布文章的举动显示出中共元老对于习近平现行政策的不满。不过,尽管易纲明确点出中国如今面临到的困难,易纲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也无法解决出口不足及外资出逃导致经济难以成长的根本问题。

郑旭光说:“人们长期对中国政局的不看好、对中美关系的不看好,导致投资没有希望,消费没有指望。…...我觉得元老们可以有不满,但是习近平也不会太在意他们的压力,他们觉得难以忍受必须提出来、觉得问题很大,但是元老们在政治上已经没有太大的话事权。”

(路透社资料图片)
发改委副主任丛亮称,面对挑战,中国经济不仅屹立不倒,还会更欣欣向荣。(美联社图片)

中国高级官员:中国经济面对困难屹立不倒

与此同时,本周三,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举办了“解读经济形势和政策”吹风会。会上,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丛亮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及2008年金融海啸举例,他表示,面对挑战,中国的经济不仅屹立不倒,还会更加欣欣向荣。同时,丛亮也表示,中国如今不存在通货紧缩,未来也不会有通缩情况。

对此,李恆青认为,丛亮的一席话符合中国当局希望增长消费信心的一贯论述,但是中国经济在近几个月并未如当局声称般的复苏,这已经使得民众对中国的信誉产生怀疑,而这种现象在政治学上被称为“塔西佗陷阱”。

李恆青说:“他(政府官员)讲的话跟老百姓的体验正好相反,使得政府越来越失去信用,中国政府早就进入‘塔西佗陷阱’越陷越深。政府说话不守信用、想蒙蔽听众,时间长了以后,老百姓对政府印象变负面,大家都从负面角度想,你说往东,他就往西想,即使政府说的是真话、是对的,老百姓也会往反面想。”

记者:唐缘媛; 责编:梒青; 网编:伍檫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