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为期两天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谈到了中国当前经济受新冠疫情冲击与国际情势影响,承受较大压力,2023年要致力于恢复和扩大消费,力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本周五,习近平在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总结了中国2022年经济工作。官方新华社报道,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则部署了明年的经济工作,而有望成为下届国务院总理的李强作了总结讲话。
引人注意的是,在央视新闻联播的报道中,预料明年将卸任总理的李克强讲话画面中,台上有5个人;而报道“李强作总结讲话”时的画面,仅两人在台上;提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的画面则显示,习近平与其他七人坐在台上,但不见李克强,而是李强坐在习近平的左手边。根据央视的画面,三人应是在不同的会议中、分别做出指示。
“白纸运动”后谈青年就业 承认中国经济今年遇困难
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坦言,2022年中国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影响,再加上外部环境动盪不安,使中国当前经济处境较艰难。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市场学教授谢田就此分析:“需求收缩实际上是在承认中国老百姓购买力在下降,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在其它国家,例如美国政府在瘟疫封闭期间,政府给民众发了很多钱,民间的收入并没有因为关闭、瘟疫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所以一但解封,购买力非常强劲。中共政府从来没有给老百姓发钱,相反,封城期间,因为没有工作,很多人都没有任何收入,他们只能动用自己的储蓄,没有过高的购买力。”
谢田也指出,供给冲击是由于中国严苛的封控政策使工厂关闭,导致世界产业链重组,国际订单流出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就针对明年经济预期展望,中国远远落在印度之后,也落在东盟国家之后。” 谢田提到,产业链的外移也使中国国内对于市场景气不看好,导致经济预期不乐观。
谈到社会政策时,会议强调要兜牢民生底线,尤其关注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突出位置。这是在中国各地“白纸运动”后,中国官方再一次谈到年轻人的就业问题。
面对经济上艰难的处境,会议表示,2023年要以扩大内需、奖励投资、和增加出口为切入,“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回应西方科技制裁 习近平强调产业链韧性
此外,会议也提到,中国科技业发展要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外界关注,这是否代表中国高科技产业链将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脱钩?此作法是否是习近平不得已在回应西方社会对中国越发强硬的科技围堵?
对此,美国罗耀拉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丁弘彬在接受本台采访时告诉记者,中国如今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对国内情势的考量,亦是对国际围堵的回应。“(美国)事实上从欧巴马(奥巴马)的最后一年,到川普(特朗普),现在到拜登,过去十年美国对于中国的科技制裁程度是越来越严重,力道抓得越来越紧,以前说卡脖子,现在可以说是掐脖子,让你越来越难呼吸,中国一定得做出什麽反应,这是从反应的部分来看。”
丁弘彬说,“中国有没有想要自主脱离、发展自己的科技实力、摆脱美国的想法?当然也有,过去这二十几年里面,其实中国一直有各式各样的想要把科技产业、技术、产业链在地化、自主化的努力,芯片是一个,太阳能是更早的,最近我们看到人工智慧、电动车,这些其实都是。”
向民企示好强调保障产权 未谈共同富裕
会上也重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同时,“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会议还指出,“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上述说法与习近平过去高调提倡“共同富裕”、打击民企的做法有所不同。外界好奇,为何习近平如今有这麽大的政策转弯?
丁弘彬认为,习近平此时提到保障民企,只是为中国低靡的景气提升信心,并非有意协助民企发展:“现在中国的情况,房地产市场、车市这几年状况都很不好,广大消费者对市场有信心的时候消费就会回来,习近平这样讲我觉得是在对市场、对国内民众喊话,希望大家继续对国家有信心,能够把最近几年因为‘动态清零’比较保守的消费、投资习惯,改为转向至少是neutral(中立) ,或是更积极的去消费或是投资,这样对中国的整体经济才会有帮助。”
谢田也认为,习近平鼓励民企的说法是“向右打灯、再向左拐”,“我认为他在强化国企、加强中共对经济的控制,收编、压榨、明抢私营企业这个趋势不会变化。”
会议也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而过去十年,习近平将带领中国全面“脱贫奔小康”视为自己最重要的政绩之一。
关于明年的五大工作重点,会议除了提到前述的扩大国内需求,还包括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及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记者:唐缘媛 责编:郑崇生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