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了,我的国” 中国芯片产业大跃进如何可能?

“中兴”事件把中国芯片工业的现状置于媒体的聚光灯下,但是中国媒体上却流传着要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自主芯片的论调,这真的可能吗?

中国大型电子通讯企业中兴公司虽然已经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但中兴事件引发对中国芯片行业的关注却方兴未艾。

6月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郊由当地中国学人举办的波多马克沙龙上,三位美国电子行业的专家对中国芯片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估。

沙龙由美国IT产业的著名女企业家、IT咨询公司Binary Group创办人汪群主持。华裔资深电子工程师李文澄在会上谈到了他对中兴事件的总体感受,

“就在《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电影宣传得最厉害的时候,突然之间,美国商业部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提供零部件。中兴八万人的公司在一周之后就宣布休克停业。国内的民众顿时受到巨大震撼。我的个人感觉就是‘醒来了,我的国’”。

半导体公司Triune Systems创办人阿默·雅特拉奇(Amer Atrash)博士在会上分析说,2018年全世界半导体市场产值达4000亿美元,美国占48%,而中国只占5%,中国对半导体产品越来越依赖进口,

“在中国每年从世界进口的商品中,半导体占的比例是最高的,比原油进口还多,汽车进口的比例都排在后面,半导体是第一大进口产品。”

李文澄补充了更为详尽的数据,他提到,在中国生产的电子设备中,国产芯片的占有率极低。在计算机系统中,服务器和个人电脑的核心集成电路,国产芯片的占有率是0;在通用电子系统中,核心集成电路的国有芯片占有率也是0。

中兴事件发生后,国产芯片生产面临的窘境被中外媒体置于放大镜下透视。与此同时,中国媒体上开始热炒不惜代价发展芯片产业的话题。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4月份公开提出了警告,“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是危险的。三年前建立的半导体芯片基金规模是 4000 亿人民币,但效果并不好。

与会的专家具体分析了中国发展芯片产业面临的挑战。雅特拉奇指出,虽然中国制造2025计划打算在2025年制造出国产的16/14纳米直径的芯片,但目前国际市场已经在生产比这种产品先进2-3代的芯片。即使到了2025年,中国还是远远落后国际市场。

李文澄则强调,目前中国主要欠缺的是高端通用芯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中兴事件引起中国恐慌的主要原因就是该公司受到美国供货限制后,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替代高端通用芯片。

他认为,高端芯片的发展还必须要兼容国际成熟软件才能获得成功。国际知识产权严格保护芯片工业,中国要发展能兼容成熟软件的自主芯片并非易事。他提到了国产方舟CPU失败的例子,

“当时,北京政府一定要支持国产产品,所以,政府就采购了上万台电脑,用的是中兴的方舟芯片,用的是红旗操作系统,完全是国产化的,这些电脑运到政府机构之后,政府机构发现过去的文件打不开,过去的档案看不见,别人寄来的文件也打不开。(原因)就是它没有兼容国际市场化的软件。”

中国想通过海外并购来发展芯片产业也有很多障碍,雅特拉奇博士分析了有关芯片工业海外并购的政策环境:

“台湾已经有政策限制工业领域的海外投资,美国也在呼吁对半导体行业予以更多的保护,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也更积极地参与到工业并购的审查,比如对高通并购这一有中资背景的案件调查。”

雅特拉奇博士还指出,芯片行业的投资越来越贵,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开发也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李文澄在结语中认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必须抛弃弯道超车的幻想,遵循国际市场经济规范,实行结构性改革,并且要打开互联网,保护知识产权,全力形成创新氛围。

据波多马克沙龙创办人李恒青介绍,这个沙龙成立于2017年,是华盛顿地区中国学人研讨中国问题的论坛,每个月举行一次活动,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来主讲中国社会的问题。

(记者:王允 编辑: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