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日前宣布将在上海和香港上市。舆论揣测,蚂蚁上市可能再次造就数十个亿万富翁。但这一事件背后,也折射出中国银行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
从两年前网贷平台集体暴雷,到如今蚂蚁集团(Ant Group)即将双上市,中国的金融科技可谓开了一段过山车。上半场是惊心动魄,下半场却似乎风光无限。
作为中国金融科技的代表企业,蚂蚁集团自然吸引了无数目光。但在灿烂的表象背后,也掩藏着中国银行业的种种无奈。
蚂蚁上市再次引发对影子银行问题的关注
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难是老大难问题,这使得他们中很多人寻求网贷的方式来获得极为宝贵的资金。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钱军周三在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的研讨会上指出,“金融科技的借款方很多都是小微企业,尤其是那些网络销售企业。我看到的数据是,90%从蚂蚁集团获得贷款的小企业,以前从来没有从银行得到过贷款。”
但对于蚂蚁这类网贷企业从事的业务,却在银行业内存在不少争议。2016年,时任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对外表示,蚂蚁集团前身蚂蚁金服从事的影子银行活动,存在期限转换问题,以及杠杆程度过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足等现象,有较大风险。
所谓影子银行,按照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
2017年以来的网贷平台集体暴雷就显示出了影子银行的风险性。到今年,网贷暴雷余波未息,影子银行又借着数字货币借贷服务等形式再次崛起。
据中国《华夏时报》报道,数字货币交易所比科(BiKi)今年初推出“闪电贷”服务,支持平台用户利用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进行抵押贷款。
钱军指出,中国政府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来监管影子银行的板块:“监管方明确告诉银行机构缩减影子银行业务,尤其是其中高风险业务,同时对资产管理也颁布了很多的新规。”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值得担忧
同样引发银行业担忧的,除了影子银行之外,还有银行机构的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为大众熟知的表外业务,包括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和证券代理、证券包销等投资银行业务。
业内一般认为,表外业务是多元化经营,风险防范较为困难,并且因为不在财务报表上反映,难以评估,风险隐蔽性也更强。
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把银行机构的表外业务列入了重点领域风险关注。其中提到的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达338.42万亿元(含托管资产表外部分),这相当于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倍还多(99万亿人民币)。
钱军解释说,2008年中国政府出台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是造成表外业务广泛增长的主因,“这种巨大的信用刺激造成了后面的一系列问题,它促使银行从事更多的表外业务;另外,四大行之外的银行彼此的竞争也促使它们在表外业务上投入很多。”
整体乐观 但顽疾仍在
但钱军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评估比较乐观。他认为,中国的银行,尤其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四大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固本作用,现在主要是地区性的小型商业银行因为不良管理出现了不少问题。但同时,中国的坏账也处于可控的范围。
美国《外交官》杂志上周刊文指出,中国的工业坏账从2019年最后一季度的1.86%上升到2020年第一季度的2.04%。虽然这个比例不高,但在两个季度内就上升了9%,还是值得担忧。
但中国在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3.2%,成为疫情期间率先恢复经济增长的大型经济体。业内人士一般认为,这对银行业是利好。
同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的研讨会上发言的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指出,中国经济恢复增长对银行业固然是好事,但中国银行业还存在很多顽疾。
“我比较担忧的是,银行系统有太多的行政干预,银行被要求做很多事情,阻碍了他们向纯粹的商业银行转化。而且,我认为,银行资源的分配也很不合理。”
他分析说,目前银行的资源分配,仍然是倾向于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受惠偏少,但前者的资本回报率却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另外,他还强调,今年第二季度的信用扩张大多数是来自于投资需求,消费驱动的信用扩张实际上是负数。
(记者:王允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