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报告避重就轻 地方财政问题突出

中国财政部近日发布了上半年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对中国财政情况做了总体乐观的评估。但有专家指出,在新冠疫情和洪水的冲击下,中国财政存在的问题远比政府对外的口径严重。

2020年在中国农历纪年中被称为庚子年,民间传说庚子年多灾。今年的情况似乎也应验了这种传闻。从年初的新冠疫情,到夏季肆虐南方的洪水,叠加的灾害让中国国内财富损失惨重。

中国财政部上周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指出,因为多重因素的影响,全国财政收入下降比较多。单独测算疫情和应对疫情的措施,就让全国一至六月份月收入增幅平均每月拉低11.5%。

对财政问题避重就轻

然而,报告总体上对中国政府的财政状况做了乐观的评估。报告强调,财政运行正逐步回稳向好;各级政府通过采取积极的政策,包括给企业减税费、发行政府债券等,有力地拉动了经济。

但这份报告显然对中国财政和经济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比如,报告提到政府减税降费超过1.5万亿,帮助企业发展。却没有分析企业经营存在的具体问题。

旅美财经分析人士秦鹏向本台指出,中国财政政策存在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国现在基本上都是扩大对居民和中小企业补助,放水养鱼。中国政府现在相反,只肯保中大企业和利益相关团体。”

今年5月,复旦大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疫情下的中小企业》报告分析说,疫情下的中小企业现金流有很大的压力,但中小银行却因为不良贷款率上升、净利差缩小等问题而对中小微企业放贷不积极。

地方政府问题突出

在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存在严重的问题在报告中也没有体现出来。财政部部长刘昆8月6日在接受中国官媒新华社采访时说,地方财政运行正常、稳定。

但实际上,今年第一季度地方财政收入,除了西藏以外,其余30个省市区都是负增长,地方财政早已捉襟见肘。

近年来,地方财政自给率不足的问题一直都比较严重。2019年,仅有上海、北京等八个省市财政自给率能超过50%,其余23个省市区都在50%以下。地方政府的收支都严重依赖于中央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等政策。

在今年疫情、洪水等因素的冲击下,地方政府也将更加依赖中央财政。身在华盛顿的前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认为,这当中有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的问题,“主要是权责区分得不够清晰,地方政府感觉积极性不高。假如遇到突发性的灾难问题,他们更倾向于中央来负担绝大多数,比如今年出现的疫情,和洪灾、涝灾等。”

秦鹏则强调,早在疫情初期,他就预见到,今年麻烦最大会是地方政府,“随着经济持续下滑和疫情发展,财政入不敷出,一定会乱作为,想办法从其它地方获得资金......而且末世心态的地方官员也一定会继续扩大支出借以中饱私囊、加大捞钱,地方债务危机也会扩大。”

财政部的报告中提到,地方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带动非税收入增长。上半年,地方非税收入同比增长5.6%,同时地方还减少了企业收费,企业负担持续减轻。

但夏业良认为这里面有猫腻:“这刚好反映出了乱作为的做法,税收收入是法律规定的,而非税收入往往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命令。这行政命令就好比过去的苛捐杂税,只是现在税不包括进去,但有临时性的摊派等等各种各样的费用。”

是利好,还是虚张声势?

对于财政部的这个报告,中国官媒新华社立即跟进。新华网8月7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这篇报告的主要看点是一个“信号”和四个“对冲”。

这里所谓的“信号”是指政府将提高赤字率,将财政赤字率从2.8%提高到3.6%以上,赤字规模达到3.76万亿元,稳定并提振市场信心。

四个“对冲”是指将加大政府债券发行力度,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加强预算平衡,以对冲各方面的不利经济影响。

财经分析人士杰森博士则对报告的乐观倾向不太以为然,他向本台分析说,“我看是三分实际,七分精神。中共有的时候没钱了,就用舆论来鼓励士气,因为舆论上中共的正能量如果多一点,好像他的官员还能帮他干,不然基层运作稳定不了怎么办呢?”

他还指出,中国存在严重的财政结构性问题,就是把政府作为经济发展主要的推动力,而不把主动权交给社会。最近一些年持续的“国进民退”就体现了这种趋势。

(记者:王允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