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再扩大 可否拯救中国外贸?

0:00 / 0:00

中国国务院近日下达指令,新增北京、湖南和安徽等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扩展浙江自贸区,这使得中国的自贸区增加到了21个。在中国外贸形势日益艰难的情势下,新增自贸区能否为中国外贸趟出一条新路?请听本台记者王允的报道。

在疫情导致全球贸易下滑、中国对外贸易日益艰难的情况下,自贸区扩容的消息似乎是一抹亮色。

自贸区扩容的重点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9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专题发布会上介绍了这次扩容的情况:“我们选择这4个新设自贸试验区或者扩区,会实现京津冀的全覆盖;同时,实现了长三角全覆盖,有利于进一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中国官媒人民网发表评论文章说,每一个自贸试验区都如同是试验田上培育出的种子,在更大范围内播撒好种子,就一定能开花结果,推动进一步改革开放。

但对于自贸区的扩容,前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自由至上主义学者夏业良并不看好:“这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在困境的情况下,在炒一些陈腐的概念。”

在这次扩容的内容中,四个自贸区各有侧重点。

北京自贸区将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试点,并支持设立金融科技中心,建立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湖南自贸区则主要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安徽自贸区将超前布局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未来产业。浙江自贸区将强化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

夏业良分析说,现在早已不是搞自贸区的时代了,“话又说回来,过了那个关键点,再去搞这个,意义就不大了。你要讲特区,你把全国都办成特区,那不是一回事吗?现在几十年都过去了,你还只搞那几个特区。你还不如宣布,中国所有的城市都是特区。”

自贸区的本色和角色

图片:上海自贸区2013年9月29日正式开始运行(法新社)
图片:上海自贸区2013年9月29日正式开始运行(法新社)

中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指在国内特定区域内,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通俗一点说,就是采用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自贸区对于出口加工企业比较有吸引力,也对外资设立大的商业企业、金融机构有推动作用。

中国最早2013年在上海设立了第一个自贸区,然后分6个批次在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区,先后批准了21个自贸区。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认为,自贸区最初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积极的作用,“自贸区比较成功的是在长三角、珠三角,在这些地区,对促进外贸,作为中国经济三大支柱之一,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中国的自贸区从设立之初就受到不少质疑。尤其是上海自贸区设立初期,就规定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也就是所谓的负面清单,上面的限制措施多达190条。这是外界诟病自贸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多年的试验中,上海自贸区逐渐把这些限制措施减少,到2018年还剩45条。

虽然有这些改进措施,但夏业良认为,自贸区要起到实效,重要的还是看整个外贸大环境,“现在的情况是产生了离心力,就是人家根本不想来了。哪怕你是零关税,那又怎么样?香港本来就是自由贸易区,你把香港自由贸易区都毁掉了,然后你在内地建自由贸易区,就算是零关税,现在有几个愿意来?”

近年来,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渐丧失,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及产业链外流,让中国的外贸形势险象环生。

2018年,在中美贸易争端的初期,中国最高领导层就提出了包括稳贸易在内的“六稳”经济工作要求。由此可见外贸对中国经济的重要影响。

今年新冠疫情让中国的对外贸易随同整个世界的贸易额陡降,严重依赖外贸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商务部官员上周表示,中国外贸今年将是两位数负增长;虽然8、9月份对外订单有所回升,但整体形势不乐观。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领导层开始转而强调国内市场,呼吁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

谢田认为,自贸区扩容其实也衬托着内循环的政策背景,“它实际是不得已的吧,它实际上也不愿意这样,因为中国实际上也没有办法真正的内循环,所以实际上还是想促进对外贸易。”

夏业良则指出,设立自贸区对贸易未必有直接的作用,但或许可以帮助国内资源整合,“比如说,国内其他的地方门槛比较高,除了关税之外,还有区域间的壁垒。建自贸区,是不是有可能地方上自动减除一些苛捐杂税,吸引其他省份进来。”

但他强调,习近平上台以来,已经把投资的外部环境破坏得无以复加;如果不是政府的种种阻挡措施,就连内资都要大力地往外跑。言下之意,自贸区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是一个大的问号。

(记者:王允;编辑:申铧)网编: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