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警告:"新质生产力"切勿一哄而上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在前不久闭幕的全国人大上被写入工作报告,一时引起外界对中国经济政策动向的广泛关注。但有官方背景的《经济日报》上周发文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忌一哄而上。那么,中国政府对所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到底是什么?

早在去年9月份,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就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随后中国官媒就陆续发文,推动这一概念的流行。

《经济日报》今年1月11日发表署名“盛朝迅”的文章《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中提出,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指大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要素紧密结合而催生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

文章还说,中国具备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土壤和良好基础条件,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汇聚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磅礴动力。

而就在今年全国人大召开前的3月3日,西安科技大学率先成立了“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并且由该校校长亲自挂帅。

以电动车为例

但同样是《经济日报》,在其1月份的文章发表后仅两个月,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口吻就发生了变化。这次文章的标题变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

文章说,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口与主攻方向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涵盖的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资金投入大、时间周期长,倘若忽视产业发展规律,盲目跟风追热,只会欲速则不达,导致新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在北京街头行驶中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秦" 。(路透社)
在北京街头行驶中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秦" 。(路透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审视。据澎湃新闻网报道,在3月16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表示,工信部将进一步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遏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加快推动电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出台,健全落后企业退出机制。

而在1月份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谈到2024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时说,在这个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无序竞争行为,部分地方和企业还存在盲目上马、重复建设新能源汽车项目情况。他还强调,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特别是以内销为主的企业还没有实现盈利。

《经济日报》上周的文章指出,在高技术产业一哄而上,带来的不仅是部分项目“烂尾”造成的资源浪费,还会导致优质资源分散错配,抬高业生产要素价格,形成布局分散等行业乱象。文章强调,中国在这方面是有过教训的,当引以为鉴。

这是老问题

翻看历年有关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文章可以发现,一哄而上几乎是这些产业里屡禁不止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网站在2003年有一篇文章《高新技术产业警惕重复建设》,其中指出,当时就有资料显示,中国已建成的集成电路生产线超过20条,还有十几个省市正在忙于规划和认证,而各地也正兴起高科技园区的建设热潮,不少地方都在大搞“软件园”和“高新技术园区”。

文章分析说,地方政府无视重复布局,争先上马高新项目的原因在于“政绩大赛”,其“病根”在于政绩考核。有地方官员表示,上级考核时只会考虑你的经济发展比别人慢还是快,并没有人去分析谁是可持续发展的,谁在杀鸡取卵。

但二十年后,中国在高新产业领域似乎并没有改变重复建设、一哄而上的格局。官媒人民网2020年的文章《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指出,在人工智能领域重复建设的现象很严重;许多地方政府将人工智能列入重点打造的产业。截至2018年2月,全国共有65个机器人产业园在建或已建成;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真正有技术开发能力的机器人产业园很少,大部分机器人企业集中于技术水平不高的娱乐、服务机器人。

文章分析说,这些在新产业大量涌入的企业很多不是想怎么把产业做好做实,而是渴望赶上“风口”,短期内在资本市场实现变现。因此,这些企业通过大量烧钱,大量补贴、大打“价格战”等方式争夺用户。这种做法能在短期内带来某种繁荣,但一旦技术不过关或环境有变,就会刺破泡沫。

记者:王允 编辑:何平 网编: 何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