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类年轻人有业不就

中国的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目前有七类中国年轻人有业不就。但也有海外人士认为,中国目前更大的问题是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据上海《劳动报》日前的报道,这七类不愿就业的年轻人包括:第一类,学历低、技能差的。他们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岗位,但又嫌工作苦、收入低,而不愿就业。他们占不就业人数的30%左右。第二类是:高校毕业生,他们对就业岗位过于挑剔,索性不就业,人数约占15%。第三类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总以过去的工作与新工作相比较,新工作如果不比原来的工作好,就不就业,他们大约占10%。

第四类是以各种理由自动离职的人,所占的比例在10%左右。第五类是“创业幻想型”的年轻人,他们创业不成功,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大约占到15%。第六类是,不停地变换工作岗位的人,95%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存在“工作一年以后就跳槽”的心态。他们自恃学历高,能力强,所以频繁换工作,但往往因“一眼之差”,把工作弄丢了。这类人占10%。第七类是甘愿让父母供养的人,他们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有能力供养他们,所以不急于就业,这类人占10%。

但是,旅居法国、关注中国劳工问题的蔡崇国先生指出,所谓“有业不就”的问题,与目前中国的高失业率相比,微乎其微: (录音)

有专家指出,现在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共同的特征是: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里一直受到“小皇帝”一般的呵护。他们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长起来,没有实际的职业技能。很多人缺乏就业危机感,不愿意吃苦受累。

报道引述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马杰的话说,这两年大学毕业生“赋闲”状况严重。2002年,上海市有关部门曾经请零点公司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16岁?25岁之间的失业、失学青少年高达63000名,其中,中专、职高甚至大专(学)学历的知识型“赋闲”族占有相当的比例。 美国网上杂志《中国时事》的主编伍凡先生也指出,中国的所谓“有业不就”现象比起大批人失业的问题,简直不值一提: (录音)

大量年轻人没有工作会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首先,一旦人们对教育投资回报丧失信心,对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导致国民素质下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旅居法国的劳工活动人士蔡崇国先生表示,目前,在中国,成千上万的青年人苦于找不到就业机会: (录音)

对家庭而言,许多青年失业者依靠父母养活,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上海市卢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今年2月中旬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七成失业青年靠父母生活,在有青年失业的家庭中,平均每个家庭要负担1.2个失业人员的生活。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