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莹莹事件”透射中国大学生就业难?

三个星期前,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校年仅21岁的大四女生吴莹莹被一国际著名跨国公司聘为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年薪50万,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副总裁;不仅如此,吴莹莹还拥有100项发明,三项国家专利等耀眼的成绩。三个星期后的今天,有媒体报道说,吴莹莹事件纯粹是校方炒作,夸大其词,与事实不符,意图缓解中国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形势。以下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就此所做的采访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塑造和炒作吴莹莹这么一个“高大全”形象与中国大学生近年来一年比一年难的严峻形势有没有关联?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过,互联网上网名为“不锈钢老鼠”的刘荻认为可能有关系:大学生失业多与宣传上的加强可能相关。

中国在即将过去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413万人,其中大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中国毕业大学生2006年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左右。

中国黑龙江的独立作家石先生表示,用炒作吴莹莹式的“高大全”大学生毕业生的方法根本无法解决中国大学生从原来“入学难”变成今天“就业难”的问题:炒作现象很普遍,造成炒作之后再搞成果的作法。

既然吴莹莹式的炒作不起作用,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为何难?石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道:大学生交费上学,对就业的期待值高等原因,

国际劳工组织驻北京的专家佐佐木聪曾分析说,中国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有一个较大的鸿沟需要填补,政府有责任填补这个鸿沟;在实现年轻人就业成功转换方面,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大专和大学学历的人。佐佐木聪还以日本为例表示,中国的职业教育不容乐观;在日本,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和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学生之比大概为一比一,而中国的学生对综合大学的学历更感兴趣。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中国各级政府和专家学家开出各种各样的“药方”,如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到贫穷落后的地方创业,但刘荻认为, 问题出在政府的管制:有朋友说,政府如果不限制文化产业,我就可以解决很多人就业问题。

中国大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面临许多有形和无形的壁垒,如社会关系壁垒,地域壁垒,户口壁垒,名校壁垒,等等。刘荻表示,打破种种壁垒,取消管制,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解决城管问题,许多小贩的就业就能解决。

在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中出现千军万马挤考国家公务员的现象,以12月2号结束的广州市公务员招考报名结束的情况看,共有16575人角逐423个公务员职位,平均40人争夺一个职位。有专家不无夸张地表示,“全民皆欲当官”的环境或许在中国正在形成。对此,石先生表示:由于腐败的原因,人们都想当公务员。

几年前,一提就业难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国有企业的“4050人员”,即所谓40岁到50岁的国有员工下岗问题;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是否正在形成“2030”现象?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