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英国高等院校广招中国学生,以求增加收入,却引来学术自由的忧虑。英国一份最新学术论文发现,四成受访研究中国问题的英国学者承认,在教导来自中国的学生时,曾自我审查。而受《港区国安法》影响,近三成受访英国学者表示,和香港的大学学者合作研究时会有严重忧虑。有分析认为,英国高校管理层在处理投诉时偏袒中国学生,使大学老师不得不在课堂上避重就轻,不能畅所欲言。
由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朴茨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ortsmouth)和雅息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四名学者联合发表的最新学术 论文,探讨英国学界近年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英国高校与专制国家的国际连结,会否对英国学术自由带来风险。
研究中国的学者教导中国学生时自我审查
研究团队在2020年10月向英国94间大学,共25,000名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教职员发出问卷,并收回1,500份。问卷其中一条问题是询问被访者在英国教导来自专制国家的学生时,有否自我审查。 41%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表示,在教导来自中国的学生时,曾自我审查,高于研究非洲和欧洲国家学者的39%和33%。论文作者形容,这是“最明显的对比”。
论文指出,研究结果显示英国学者普遍对英国的学术自由存在忧虑,而对于研究中国及非洲等专制政体的英国社会科学家而言,情况尤甚。
市场需求比学术自由更重要?
论文作者之一,牛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员特娜· 普雷莱克(Tena Prelec)表示,从事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可能会更担忧,因为他们教导来自独裁国家的学生,去进行关于独裁国家的研究,这使他们的工作变得更加敏感。而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英国高校的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科,积极招收国际学生。
特娜· 普雷莱克说:“除了商科和法律以外,政治和国际关系学院总是扩招最快的学系,吸纳更多本地和国际学生,这可能会在教职员中产生一个印象,就是市场需求比维持学术标准和自由更重要。”
一言不合就投诉
前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助理教授黄伟国,曾任教多家香港大专院校,去年移居英国。他认为十多年前的中国留学生,出外读书确是为了接收和国内教育不同的观点,然而近年中国留学生受国内政治教育影响愈来愈深,当他们在课堂上听到“不中听”或“政治不正确”的内容时,会毫不犹豫投诉老师,甚至在课堂上当场质问老师。
他曾在香港高校教授“族群”(ethnicity)概念,当他提到上海和香港是两个不同的“族群”时,有来自中国的学生当场失控指责他。他观察到,近年英国高校积极招收中国学生,情况比香港有过之而无不及。
偏袒中国学生的英国高校
黄伟国说:“很多英国院校为了赚钱,会招收更多国际学生,因为可以收取更贵的学费。环顾世界,哪些国际学生能够负担那么贵的学费?芸芸之中就只有中国学生。”
他表示,这使英国教职员在真实教学场景中面对巨大压力,而英国高校的管理层,某程度上就是破坏学术自由的元凶。
黄伟国说:“我相信大学校方为了顾及这些中国学生,有很多做法会破坏学术自由。比如因为教学内容中有一些批判中国的思维,而使教授或讲师招致学生的投诉,学生会对学生采取偏袒的态度或做法。这使老师、讲师或教授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如我教学时避重就轻算了。”
除了广招中国学生外,英国高校的孔子学院也持续影响各大英国高校。美国早前把孔子学院列为“外交使团”,并大举关闭境内超过一半孔子学院,然而英国境内三十多家孔子学院,却仍安然无恙。黄伟国认为,这使学者不得不自我审查,特别在教授涉及中国、台湾、香港问题的内容时,不能带有批判性地指出问题,不能把教学内容完整表达。
国安法使外国学者不敢与香港学者合作
另外,上述论文又指出,《港区国安法》在香港的实施,也曾加了英国学者对中国的担忧,28%受访者表示严重忧虑与香港的大学学者进行联合研究,有38% 受访者则不同意这个说法,大部分人回答“不知道”。
黄伟国表示,香港高等院校早在《港区国安法》生效前,已进行领导层大换血,把港人校长换成海归派或中国学者,自然会对针对中国社会的研究采取不欢迎态度。而在《港区国安法》生效后,香港学者和外国学者合作进行学术研究,会否构成“勾结外国势力”或“颠覆政权”,也没有人能够保证,这使香港和外国学者都担心潜在风险。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吕熙伦敦报道 责编:嘉远 网编:瑞哲